2009年3月3日,顾客在苏州市养育巷一家花店选购祭祀鲜花。随着清明节的临近,不少苏州市民选择用鲜花替代元宝蜡烛祭奠亲人,树立文明祭拜新风。 中新社发 王建康 摄
中新社苏州三月二十一日电 (记者 韩胜宝)雨后的古城苏州今天迎来了首波祭扫小高峰,扫墓大军浩浩荡荡,各个墓区也照旧车水马龙,人满为患。但记者发现,今年的扫墓与往年相比,正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
首先在乘坐的交通工具上,尽管从上海到苏州墓区可从沪宁高速转苏嘉杭高速,再进入绕城高速,公路交通越来越方便,但更多的扫墓客仍选择乘坐经济快捷的火车。为此,上海站本周末增开四趟到苏州、无锡方向的动车组临客。苏州火车站指定停车场开辟季节性公交扫墓专线十一条,投放近百辆公交车。
其次是今年扫墓客明显多于踏青客,二00八年苏州出现的扫墓祭祀带动旅游、餐饮、购物、交通等相关行业,引发“小黄金周”的态势,今年可能难以为续。不少旅行社和景区虽然竭尽全力,纷纷打出“踏青”牌吸引扫墓客,期待清明“小黄金周”的再次出现。但记者从几家经济型酒店了解到,苏州的各家酒店房源不如去年紧俏。而去年清明节前二十天客房已订出七成以上。
再次是传统的节俭意识开始理性回归,许多扫墓客自带鲜花、自备食品,以防止卖花小贩的“围追堵截”和饭店的“路边拉客”。记者在墓区最为集中的木渎古镇了解到,该镇有三个公墓、十二个墓区,占地一万五千亩,共有墓穴二十多万个,每年都会迎来八十多万扫墓客,大约有五成以上是上海人,他们大都一大早到墓区,祭奠完后再到古镇踏青游玩。上海人对镇上的百年老店石家饭店情有独钟,每年扫墓高峰期营业额都能上涨三成,饭店老板担忧今年的形势不容乐观。该镇今年充分挖掘扫墓经济潜力,首次发放一万张“旅游推介券”,希望把扫墓客留下来吃饭、旅游。
记者注意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清明节衍发的“扫墓经济”,将逐步演变成“经济扫墓”、“文明扫墓”、科学性和文化性兼融的“现代扫墓”,花祭、乐祭、树祭等多样性的祭奠方式,已被社会和公民肯定和接受,上海人今年开创新清明文化,倡导百姓集体公祭、“网络公祭”等全新的祭奠形式,就是明证。因此,去年上海赴苏州扫墓军团凌晨四点半出租车全部被订满的情况,今年不太可能再现;苏州在清明“正日”百万扫墓大军“兵临城下”挤爆姑苏城,酒楼饭店全部客满的情况也难以重来。
业内人士称,全球金融危机大环境对“扫墓经济”是一个冲击,商家想再次推波助澜,靠清明节扫墓祭祀带动果蔬、花卉、餐饮等相关行业,甚至希望清明节能够从一个单纯的传统祭祀节日逐步转变为一个崭新的“商业黄金周”,恐怕是个“美丽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