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3·15晚会的“重磅炸弹”响过之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评论:3·15晚会的“重磅炸弹”响过之后
2009年03月15日 09: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每当3月15日这一天临近,总有不少人眼巴巴盼望着央视的3·15晚会,期待着这台晚会再一次扔出“重磅炸弹”,为消费者出一口恶气。早在前几天,就有媒体披露,今年3·15晚会可能会把矛头对准“泄露个人信息的黑链条”,于是人们不免猜想,会不会又有某个行业龙头老大被揪出来,被认定为打造信息泄露黑链条的“黑手”。3·15晚会就像一部年度悬疑大片,把所有消费者的胃口高高吊起,同时也让那些作奸犯科的商家捏了一把冷汗。

  央视3·15晚会自开办以来,多次制造了打假维权的轰动新闻。从揭露某品牌音响的伪西洋身份,到揭开某名牌地板的身世之谜,从剖析当红艺人的产品代言欺诈,到拉开分众传媒的垃圾短信黑幕,每一次出手,都把隐藏在一个行业里的谎言、虚假、不信、不义公布在世人面前,也把一个苦心经营多年的品牌拎出来接受舆论的拷问。3·15晚会曝光之日,往往也是工商和消协出动之时。由媒体牵头发动的如此打假组合拳,不能不让人感到痛快淋漓。

  但痛快归痛快,3·15毕竟只有一天。在扬眉吐气了一天之后,消费者如何在剩下来的漫长时日里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也就成了一个疑问。或许正是因为3·15晚会给人带来的酣畅感与平时的憋屈感形成了太过鲜明的对比,很多人难免会对3·15晚会的效用提出质疑。它究竟能在何种方式上提高消费者的实际地位呢?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不法商家侵权逐利的野心?与其说这种疑问针对的是3·15晚会本身,倒不如说,它是在提示人们,消费者在维护权益方面的资源是何等匮乏。

  不法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角力,可以描述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消费者维权的方式和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最早的牛拉豪车过闹市,到后来的网络发帖揭露,从王海式职业打假人的出现,到媒体和机构对打假的全盘介入,打假维权从早期的个体呼吁向社会的集体发难不断过渡,其力度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不法商家制假贩假的手段也日趋高明了。如果说早期的制假贩假还带有山寨性质,多是一些无名宵小的零敲碎打,但发展到今天,制假贩假已经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强烈的隐蔽性。假冒伪劣产品往往以新技术的名义悍然问世,继而以周密的包装和宣传推向公众,再佐之以明星或专家的代言推销,其销售和走俏可谓无往而不利。在这样一个不道德的乃至违法的系统里,商家拥有信息和资源的绝对优势,他们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行业和市场,甚至能够暂时控制社会对这种不法行为的反应。由此形成的后果是,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不仅侵权隐蔽期较长,受害者数量相对巨大,维权的社会成本也极其高昂。近年来所发生的食品、保健品和药品安全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与制假贩假的新走势相对应,消费者的劣势在今天有增无减。在系统性侵权面前,消费者的个体弱小是不言自明的。三聚氰胺污染被大规模披露之前,多少个家庭为结石婴儿奔走呼号,但他们很少得到过正面积极的回应。在其他领域,甚至出现了消费者维权反而债务缠身、乃至身陷囹圄的现象。这样的局面,确实不是一台晚会就能够力挽狂澜的。晚会或许可以很好地解决个案,却很难改变制度性失聪的大形势。而人们也很难要求一台晚会承担起这过于沉重的责任。

  消费者维权的出路到底何在,相信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一家网站在3·15前夕推出了一项调查,其中问及消费者在遇到合法权益被侵害时,会选择以何种方式维权,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与经营者协商”,却只有5.2%的人选择法律诉讼。作为社会公平调节器的法律,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效用和地位如此低下,或许是所有人都值得为之深思的。

【编辑:卢岩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