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三月八日电 题: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四川灾区丧子再孕准妈妈状况调查
作者 党青 肖青
距离四川汶川大地震已近十个月。
十月,正好孕育一个鲜活生命。
“三八”节前夕,记者走进北川、汶川、都江堰——这些“五一二”大地震中的极重灾区,走访受到各方关注的灾区再孕准妈妈。
丧子再孕 难以承受的角色转变
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使不少家庭失去家园、失去最疼爱的孩子。然而,生活还要继续。
据四川省人口计生部门震后统计,灾区子女死亡并有生育意愿的计划生育家庭共计六千余个。截至去年底,七百五十七名妇女已然再孕。
再孕之路并不顺畅:不断的余震、非正常生活、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伤痛再加上相对的“高龄”,令再孕困难甚至流产。
在受灾最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最新的统计数据中,五十一例成功怀孕的准妈妈,有三例流产,是什么原因?三十七岁的北川计生局工作人员、再孕准妈妈王卫莉向记者表示,“跟心理因素有关”。很多同她一样的再孕准妈妈,都超过三十五岁,算是高龄产妇。生育的危险在其次,妈妈们更多担心的是宝宝健康、未来抚养和上学问题:“大多数人,都比第一次怀孕紧张。”
成都市妇幼儿保健院副主任医师邱波根据记者所带回的信息分析认为,导致再孕准妈妈流产,主要原因来自年龄偏高、心理过度紧张。但她表示,从医学角度而言,调查应在同等年龄段进行,目前尚没有普通同年龄群体调查数据与再孕准妈妈这样的特殊群体调查数据做对比。但一般而言,高龄受孕,其流产率会比二十余岁的孕妇高一些。
震后一直驻守在灾区的志愿者——河北经贸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全国心理援助联盟领队刘猛认为,角色冲突是影响再孕母亲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准妈妈们被迫几次转变自己的角色:震前是母亲,震后变灾民,同时成为失去孩子的母亲,几个月之后又转变成再次怀孕的母亲,很快又即将成为一个再次养育孩子的母亲。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很被动。
特别《决定》 政府斥资亿元呵护
计划生育政策被列为中国的基本国策。面对大地震带来的残酷现实,倡导“以人为本的中国政府”采取了特别措施。
二00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四川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关于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实施至今,全省已有近六千对父母接受了心理疏导、生育咨询、终止避孕等技术服务。
国家亦研究制定了《地震灾区子女伤亡家庭再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方案》,明确了再生育技术服务的六项主要任务,即为灾区民众提供心理疏导、生育力评估、终止现用避孕措施、实施复通手术、相关疾病治疗、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等。财政部划拨专项经费一亿元,用于再生育技术服务。
国家人口计生委派出项目专家组和支援医疗队赴灾区免费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和围产学会专家已赴都江堰考察并将长期对口提供技术帮助;四川省生殖卫生学院附属医院再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小组也已奔赴灾区。
从去年七月起,北川启动“再生育全程服务”项目,第一件事是进行摸底调查并进行详细登记,同步开展查规常治。当时,失去孩子的疼痛,让很多夫妇不愿意接受调查也不愿意进行登记。截至九月二十日止,初步登记的只有七百九十五户。
随着居住与食宿的稳定,全程服务得以推进。今年一月底,北川再生育全程服务项目最新数据显示,拟再生育家庭总数已增加到一千三百三十二户,已建档七百余户。
团圆梦想 冀各方协力实现
灾区丧子再孕准妈妈的现象近日受到各方关注。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正荣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该时认为,再孕很正常,但在目前情况下,应该做好孕前检查,在确保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再受孕,并且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他也希望更多志愿者加入到对灾区民众的心理抚慰上来。
志愿者刘猛在长时间与再孕准妈妈的接触之后,组建了四川唯一一个专门为再孕准妈妈做心理疏导的“妈妈之家”。三月二日,在都江堰板房区城北馨居的一间板房中,“妈妈之家”正式开办。
三十五平方米左右的“妈妈之家”,由两间板房连通而成,从功能设计到内部装饰都严格遵照了心理学的标准,整个房间以宁静的淡绿色为主色调。刘猛告诉记者,淡绿色不仅喻意着希望与力量,还能让人产生宁静,将更有利于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
麻将桌,似乎是很“不合时宜”地出现在“妈妈之家”中。刘猛解释这张麻将桌的由来时说,麻将是四川的特色,让妈妈和准妈妈们打打麻将,可以让她们感受到:地震以后,生活虽然有改变,但往昔的一切仍可重演。“尊重她们的生活习惯,对她们打开心结也是一种帮助。”
一直为之奔波的刘猛团队,研究出一套设计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案,希望可以建立一种能够帮到妈妈们的良好模式,将来可以拓展到北川、汶川、青川,乃至整个灾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再孕准妈妈,看到未来的希望,关注全新的生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