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走在大街上,看到很多人乞讨。乞讨者的年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要么是拿着盆到处乞讨,要么是用中文写着自己的可怜身世。但昨天在梧村小学附近,记者却见到了有个自称是高二的学生蹲在马路边,旁边写着的求助文字还是中英文双语的。
字迹工整语法得当
昨天17:30左右,正是放学时间。离梧村小学不远的地方,记者看到一群人围观在一起。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蹲在马路边,身穿着校服和运动鞋,他把头压得低低的,不敢抬头看围观的群众。
男孩的面前摆放着几本“证件”和几张零散的纸币,在证件的前边用蓝色的粉笔写着:“我是高二的学生,今天回家开学了。”在地板上,他还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了“千里寻爱心”的求助信。
记者凑近仔细一看,只见字迹工整,英文的语法也得当,求助信上粗略写了他的境遇。男孩的家里很穷,母亲不幸残疾,父亲曾经是位教师,但是因为某种原因丢了工作。家里的负担过重,没有钱让他和他的妹妹上学。他想趁这个寒假出来挣点钱回学校,他只能放弃自己的人格尊严来求助,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他还用祈求的语气说:“断肠人生苦涩心,何以祈求为何跪———请您送我一程好吗?”
围观的多给钱的少
很多市民觉得这种乞讨方式别具一格,纷纷围观过来,但是真正给钱的人却少之又少。有些人在旁边小声议论:“英文那么好还来乞讨,还不如去饭店或者什么地方打打工,不是也可以挣到钱吗?”还有人说:“用英文乞讨是为了让老外看得懂,好让他们献爱心。”
“这样的乞讨方式很特别,但是不知道是真是假。”有些人围观后说“现在乞讨都国际化了”,然后摇摇头离开了。
记者上前欲与这名瘦小的男孩交流,但男孩不予理睬,只是抬头看看记者,但又低头不说话。过了一会儿,记者再次经过时,男孩已经消失了,而且路上的中英文求助信也不见了,只留下擦拭后的粉笔痕迹。
随后,记者咨询了附近店面里的几位市民,市民们表示,他们以前都没见过这男孩,不知道他是真的需要乞讨,还是专业乞丐,现场也没有人什么给他钱。(蔡立荣 黄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