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学术打假与“动机”根本没有关系。奉劝李连达院士从现在起躬身自省、闭门思过,方能亡羊补牢。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身陷“论文造假”风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教授肯定熟读过《孙子兵法》,一句“打假者祝国光动机不纯”,就引出了天士力集团和白云山制药公司的一番激烈舌战。在央视和其他媒体的连番“起哄”下,一场学术打假风暴转瞬变成了商业利益之争!先是“瞒天过海”,接着“浑水摸鱼”,最后“金蝉脱壳”,李连达院士不动声色地就化解了一场名誉危机,实在是高!
“学术造假”的帽子对于院士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如若证据确凿、板上钉钉就会身败名裂、一无所有。尽管徐匡迪院长在2008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曾痛心疾首地指出:“近年来科技界受到社会上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思想的不良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科学道德建设正面临新的挑战,院士群体的科学道德也面临更高的社会期望。国内外已经发生的学术腐败现象令人震惊,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都应该引以为戒。”可直到现在,也没有哪位院士为“学术不端”付出沉重代价。也许在监管部门看来,有的人搞了一辈子科研,就因为“道德瑕疵”而被“废掉武功”,是不是有些残忍?但这样的一味退让是不是对学术腐败的变相纵容?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公然蔑视?千万别轻视“学术不端”的深层危害,长此以往,黑白颠倒,公理难存。
院士不但是学术精英,更应为社会的道德楷模,所以当院士涉嫌论文造假之时,更需要相关部门尽快给公众一个公正透明的调查结果,传递“逢错必究”、“有罪必惩”的正确信号,而不是“避实就虚”,转移视线,把一个道德上的是非问题变成商场上的利益之争,这与袒护、包庇无异。举报打假、人人有责,如若李连达院士行正端直、洁身自好,又怎会留下把柄由人指摘?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与“动机”根本没有关系。奉劝李连达院士从现在起躬身自省、闭门思过,方能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