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一切美好与感动,心存信任,这是起码的生活态度。所以,当吴加芳——这个45岁的男人在“5·12”大地震中将已经遇难的妻子绑在背上用摩托车载回家的时候,我也一样被这个“最有情义的丈夫”所感动。即便后来“情义男”和现任妻子相识9天就在深圳闪电结婚,让很多曾被他感动的人一时缓不过神来的时候,我依然为他们渐渐走近的好日子而祝福。
但2月11日有媒体消息称:吴加芳家乡的村民指吴加芳是薄情之人,背亡妻是被逼的,之前一直和前妻闹离婚,而且他不赡养父亲。一边是吴加芳本人深情款款的表达和记者的激情加工,一边是吴加芳身边的父亲、弟弟、弟媳,以及当地的邻居、熟人的一致说法,孰真孰假已经立现。可以说,这则新闻肯定会给吴加芳本人招来更多的批判。这原本是家务事,不需我们来操心,倒是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耐人寻味,乃至让人开始深深地反思。
吴加芳只是一个普通人,背亡妻固然震撼人心,却也不能漫无边际地过度阐述与演绎。“过度”的结果,就是把普通人绑上道德圣坛,弄得人家闪婚好像就对不起全天下的中国人,甚至有人称要“收回感动”。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有历史,有过去,那些斑斑点点不会因为镁光灯一闪、粉底一涂就消逝不见。在这个信息传播扁平化的时代,扮圣人危险,包装圣人更危险——推得越高,只会摔得越快,摔得越难看。
越是没有英雄的年代,我们越期待英雄。越是找不到圣人的年代,我们的眼睛越是容易看错普通人。有人说这是媒体恶意,是眼球效应使然,但回头看看,这份“恶意”不正是为了成全或迎合我们内心的“善意”?
这是一个道德焦虑的时代:不是因为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只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透明,作伪的成本不仅高,而且几乎不可能,这就让道德完人的出现变得越来越难。于是,还原一个普通人,远比打扮出一个圣人更美好。爱情,亲情,友情,诚信,公正,信仰……这些事关道德与规则的东西,光靠别人激励还不行,不如靠自己每日践行一小步,也比沉湎于暧昧而虚伪的感动来得强。
越是没有英雄的年代,我们越期待英雄。越是找不到圣人的年代,我们的眼睛越是容易看错普通人。(宋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