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媒体刊登了一篇文章,文中一句“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惹来争议。上海读者认为严重伤害了上海人的感情,要求报纸道歉。随后,文章作者被人肉搜索,报纸已发表致歉声明,编辑也被停职。
这篇文章据说是摘选自2006年出版的《上海市井》一书。书面市后有没有人骂,我不知道,3年后报纸仅仅节选了千字左右就炸开了锅。这是不是说,现在看书的人少,看报的人多;仔细读书的人少,仔细读报的人多。对这一事件来说,这肯定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逻辑细节。
我出生于湖北一个中等城市,现在武汉工作,我从不惮于别人说我出生和工作城市的“坏话”,也从不予以争辩。我这样的低调姿态,可能让我有资格做出如下判断:经对照原文鉴定,联系上下文看“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幽默、调侃的意思居多,看不出作者搞地域文化歧视的“别有用心”,认为严重伤害了上海人的感情实在没来由、没必要。如果感情受伤者还不相信,我再以一个媒体人的经验说:一家本地媒体若罔顾本地的情感,甚至对着干,除非是不想混了,要么是当日值班人员全体喝了二锅头。
这事儿让我想起一部美国侦探剧。在两个州的交界处发现两具尸体,两州警察来了,联邦调查局也来了。初次查看说是一男一女,A州说尸体肯定是B州的,因为B州人就爱干自杀殉情这事儿。再次查看说是两具女尸,B州又说尸体肯定是A州的,因为A州人就爱干同性恋这事儿。老美是带着幽默和调侃的意思来设计这段场景的,美剧遵从观众的民调,老美不傻,我相信观众也是带着幽默的心情来看。
我们都“睁眼看世界”了百把年,现在据说都考虑输出文化和价值观了。我想,输出价值观之前,不妨先学一下别人文化中的长处。生活多点幽默感,不要那么紧绷得动不动就感情受伤,我看就可以学,至少这肯定没有“两国国情不同”之类的拒绝理由。
扯远了。这件事引起了争议,为什么争议我知道,那么谁在争议呢?我注意到,先是在上海两个知名论坛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一个是以上海本地人为主的论坛,情绪最激烈,一片讨伐之声。另一个则是以新上海人居多的论坛,这个论坛的多数人认为“并未看出此文侮辱了上海人,只是部分人的敏感。”
我很奇怪,如果按户籍所在地看,“上海本地人”与新上海人本无区别,都拿着上海的户口本,一样纳税,一样享受着上海的城市保障。如果不依户籍而按居住时间和代数算,我知道近亲结婚的限制是三至四代,大概是七八十年左右,但我从没有见过到底几代或多少年才能叫“本地人”的实证性说法。谁能肯定地说,那些自称“上海本地人”的人,其祖辈不是外迁入上海的?争议的人群主体都身份不明,这件伤害感情的事情,就成了一本糊涂账。
我以为,说到争议,这不是上海本地人与新上海人之争,不是上海人与外地人之争,甚至也不是海派文化与非海派文化之争。这压根儿就不是什么人群和文化的争端,而是理性与无知之争,清醒与盲目之争,成熟与幼稚之争。想想那些抵制这、抵制那的活动,想想所有充斥着“严重伤害情感”说法的事件,难道不是这样吗?(刘 敏 作者系《长江商报》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