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从网络世界到现实生活,“山寨”一词随处可见。2008年12月2日,《新闻联播》对山寨现象进行报道,引发主流媒体关注。山寨递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模仿、抄袭,甚至剽窃现象备受斥责;山寨文化所体现的创新意识、平民智慧、娱乐精神却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
“山寨”,从模仿开始
山寨的原意是指“设有围墙的村寨”,现在流行的“山寨”一词据说来源于广东话,在粤语中“山寨”意味着非正规,不受管制。网语中,山寨用来形容所有具有模仿性、草根原创性且具有娱乐精神的人和事。比如山寨广告、山寨电影、山寨明星、山寨讲坛等等。
“山寨”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开始的山寨产品热中。随着广东制造业的兴起,大量的小型工厂崛起。这些工厂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产品领域。这种产品外观酷似名牌产品,功能强大,但是价格低廉,被称为山寨机。
从最早的山寨产品,到层出不穷的山寨文化现象,网络上甚至流行起“今天你‘山寨’了吗”这样的问候语。这个发源于民间IT业的词汇迅速蔓延,广为传播。
“山寨文化”:网民创造
山寨产品最初所具备的“模仿性、平民化、创新性”等精神元素激发了网民的创造性,也迎合了流行的DIY(自己动手做)精神,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了网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明星可以山寨,电影可以山寨,讲坛可以山寨,春晚也可以山寨,凸显了网民的创造性和娱乐精神。
网民用山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正版”对象的喜爱或不满,嘲弄和批判现实中的不合理、不平等,颠覆传统,获取挑战权威的快感。这种自娱自乐的态度以及解构颠覆的手段,使得无事不山寨,无处不山寨。最典型者如“百谷虎”搜索,将百度、谷歌和雅虎三种主流搜索综合在一个页面里,“雷”倒一大片网民。在大片《赤壁》(下)上映前,网络上就流传山寨版《赤壁》,诸多现代元素和热门话题出现在经典故事中,古戏新唱,点击者甚众。
争议:是盗版还是创新
中国青年报等就“山寨文化”在网上做了一个联合调查,网友们褒贬不一。三成左右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冒牌的文化,其核心就是剽窃。新浪博主王冉撰文说,“山寨文化”泛滥是件丢人的事情,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失的讽刺。不少专家给“山寨文化”定性为“盗版文化”、“强盗文化”,是“盗版、抄袭和恶搞”。
但是,五成以上的网友看好“山寨文化”,认为应该任其发展。追捧“山寨文化”的网友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草根文化,是平民文化,是草根对于精英的一次集中爆发式反抗。创新、草根、平民才是山寨的本色。网友QWDF针锋相对地说:“‘山寨文化’平民、亲民、趣味,丢了哪门子的脸?”如今正火的“山寨吧”是一个关于“山寨文化”的网站,它收集一切跟山寨有关的模仿或有创意的东西。网站在自我介绍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山寨的递进发展过程离不开抄袭、剽窃、模仿,有人说,这是可耻可羞的行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山寨文化’也折射出普通人的创新与智慧,对传统秩序的不屑与挑战,并使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表达与嘲弄。”
网友叶绿素的观点也许更能揭示争议双方的关键:不要把山寨产品等同于“山寨文化”。他认为,山寨产品游走在法律和政策的边缘,打的是擦边球,是对知识产权的一种侵害。但是“山寨文化”则不同,山寨粉丝们普遍认为“山寨文化”是一个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不断给大众带来新的乐趣。如果说山寨产品的创新有时候不过是个噱头,“山寨文化”的创新则具备了突破性和创造性。
反思:创新应是价值核心
近日一项网络在线调查显示,对于“山寨文化”,超过半数公众(56.9%)认为应该任其发展,只有19%的人认为应该制止其继续蔓延。“山寨文化”的流行和发展有其社会经济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文化教育普及以及网络传播手段的兴起,为广大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创造并传播自己作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也因此催生了这种网民广泛参与制造的文化潮流。
“山寨”原有的模样并不光彩,多数网友和专家都认同这一点。它的前身也的确打着模仿和抄袭的烙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山寨文化”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一阶段。在认同“山寨文化”的人当中,有40.8%的人认同创新,39.9%的人认同DIY,还有41.4%的人认为,“山寨文化”可以激发人们追求创新的精神。
如果“山寨文化”仅仅是停留在模仿的阶段,那就成为了反对山寨文化者所说的“盗版文化,侵权文化”。事实是,从山寨汽车、山寨飞机等工业制造产品到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春晚,无不闪烁着民间智慧。由此可见,创新应是“山寨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山寨文化”已经开始跨越单纯的模仿,在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探索前行。而公众也希望,中国的“山寨文化”将民间创新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舒天翼 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