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这个词的性质,在2008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从前仅仅是名词,现在,它在很多场合成了一个形容词。举凡被它修饰的物品、事件乃至人物,都散发出一种似是而非的气质,借用一个文学理论的词汇,叫作“戏仿”。
作为形容词的“山寨”,大部分的使用场合和网络相关。没有网络这个特殊的载体,“山寨”也不可能有今天这般浩大的声势;离开了对网络的理解,我们也很难理解今天的很多流行语——比如为什么“山寨”忽然就流行起来了?
尽管网络在塑造语言方面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依然不可忽视现实的土壤。一个流行语的出现,往往有着现实的背景,一如“山寨”,最初也只是修饰一些仿制和组装的便宜手机而已,随后,这个词语才开始了人们始料不及的“旅行”。
我们的观察就从这里开始,从最初始的消费阶段开始,看一看“山寨”何以发明?何以逐渐被抬举为一种“文化”?何以人们在“山寨”话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编 者
“山寨”三有
山寨有需求
要问2008年网上哪些词最火,愈来愈声势日上,大有成为年度网络最热词汇的,非“山寨”莫属。
山寨手机、山寨建筑、山寨服装、山寨熊猫、山寨周杰伦、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春晚……到2008年的年终岁尾,日渐繁多的词汇头顶“山寨”之名,遍布各类媒体,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大有凡事皆能“山寨”、凡“山寨”皆有关注度的意思,“山寨”已经越来越像个巨大的箩筐,啥都能往里装了。
山寨筐里都有些啥?大致可分为:以山寨手机为代表的“山寨产品”、以山寨周杰伦为代表的“山寨名人”、以山寨春晚为代表的“山寨文艺”等几类。凡此种种,被统称“山寨现象”,涵盖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从源起电子产品的物质层面到了人们的精神家园。
同在山寨现象框架之下,不管是山寨手机,还是山寨春晚,都有着一个最大的共性——它们的存在都因为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山寨手机,能满足人们对功能多样、外观靓丽,价格又便宜的通讯工具需求;山寨春晚,能满足爱玩、爱创造,没有权威意识的“草根”们的多元文化需求。有需求,而需求不能被主流和品牌产品充分满足,于是转往山寨。因此网络上有人将山寨视为“打破垄断的斗士”。
山寨有代价
已经有很多专家指出,有的山寨产品已经侵犯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这些产品由于其侵权行为必然付出法律的代价。
去年年初,山寨版QQ(珊瑚虫)被“治理”。8月末,番茄花园版的Windows XP作者因侵权被拘捕。近日,为控制山寨手机泛滥,工业和信息化部拟通过加强手机标识号管理整顿手机市场。这一系列行动表明,有关方面对山寨产品的侵权行为已经开始着手整顿。随着中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山寨产品在未来不得不面临转型。
其实,山寨产品也不甘一直做山寨。已有评论者指出,山寨产品至少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主动“转正”,二是接受“招安”。比如脱胎于“山寨企业”的天语、金立,已经成功“转正”,成为知名品牌,占据了不小的国内手机市场份额。而所谓“招安”,则是对于山寨研发人员而言。不少人认为,这些技术精英如为品牌厂商所用,将是双赢。
山寨有文化
相对于山寨手机,山寨春晚引起的争议似乎要小一些。这台凝聚了众多草根网民智慧的晚会,符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要求。全国人民25年同看一个春晚,时间长了难免想换换新口味。于是,山寨春晚来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了。作为草根网民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山寨春晚自创意一出就受到热烈欢迎。
从物质产品山寨手机,再到文艺节目山寨春晚,“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前,“山寨”上升到了“山寨文化”的高度。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教授把山寨文化视为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山民”、“寨友”则给山寨文化贴上“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标签。
由此角度来看,由山寨产品衍生出山寨文化,确是代表“民间创新力量”,“表面上在模仿,骨子里在创新”。
当然,对于山寨春晚并不是没有质疑声音。有人担心山寨春晚或将成为一场恶俗的商业炒作,还有评论者指出,从公布的片花(其中有酷似《千手观音》的“千手罗汉”)来看,山寨春晚或有“艺术抄袭”嫌疑。据悉,山寨春晚组委会为避免法律纠纷,请了专门的法律顾问,较有先见之明。(陈振凯)
消费“山寨”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方言,原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山寨产品”的生产者游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大都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以攻占市场,涉及领域从手机、数码产品到游戏机等等。
走访北京朝阳区一家手机卖场,记者发现,打着“山寨机”旗号的橱窗下门庭若市,而诺基亚、三星等国际大品牌的橱窗前却只有零星几人。
家住卖场附近的刘先生经一番挑选后,买了一部拥有20多种功能的“山寨机”。“可高清晰拍照、摄影、自动摄录名片、听mp3……”刘先生说,“这部‘山寨手机’只卖650元,却拥有3000元以上的大品牌手机的功能。”
站在一旁的王先生徘徊在不同的“山寨机”前,仍拿不定主意。“这里的‘山寨版’苹果手机只需800元就可以拿到,正版要卖4000多元。它不但拥有与正版完全一致的外形和操作界面,就连多点触摸、水平感应等新技术也一一具备,甚至加入了原机没有的可更换电池、TF卡扩展和双卡支持功能。”
据商家说,被王先生选中的苹果“山寨机”,一天可以卖七八部,整个卖场每天卖出近百部,有些经销商专门经营“山寨”手机。蓝岛大厦内一家通讯卖场的钟老板说:“我每天销售的‘山寨机’约20部,数量是正品手机的3倍。”
这家手机卖场附近的一家数码商城中,“山寨相机”也在火爆热卖之中。看来,“山寨产品”在手机、相机等科技更新换代较快的领域内,的确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它还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好评。
“山寨产品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品牌产品。我们享受到了作为消费者的实惠。”几位正在选购手机的市民都认为,“山寨手机”打的是“擦边球”,既避免了侵权又具备“名牌”效应。可见,价格低廉、外形“高仿真”成为了“山寨产品”的“独门秘笈”。
一位手机商家坦言,她所在的手机卖场虽然是正牌手机、水货手机和“山寨手机”一起卖,但主打还是“山寨手机”。究竟谁在消费这些“山寨手机”呢?这位商家说,以往是以民工和学生等低收入群体居多,另外,一些年纪较大的消费者不会用拼音和笔画输入法,因此“山寨手机”普遍具有的手写功能很受欢迎,“有些顾客觉得,用手写笔很有高档手机的感觉。”
近半年来,随着“山寨手机”不断创新,它也吸引了很多中层消费群体,其中包括白领和一些研发人员。
曾经从事过手机行业研发工作的孙先生说:“‘山寨手机’的质保问题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一部分山寨产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消费群体的增加,国家在产品质量上出台的监督细则,使得很多商家在质量和创新技术上也有所改进,因此目前很多消费者都能在市场上选择到自己喜爱的山寨产品。即使山寨产品寿命相比正牌产品略低,但在经济支出层面,很多消费者宁愿选择前者,全球金融风暴后,这种现象更加凸显出来。”
其实“山寨经济”在中国由来已久。对于价格昂贵的奢侈品而言,山寨产品早已非常流行,只不过这个行当中,这些仿制品不被称为“山寨LV”或者“山寨阿玛尼”。
北京秀水街是全球有名的山寨产品集散地,连总统夫人都要来逛一逛。和秀水街的经历有些相似,“山寨手机”因为价格低廉,也已经在中国三四级市场和全球发展中国家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些区域市场中的山寨经济,大多有如此特点:有繁荣的贸易市场为依托,有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有众多参与其中的中小企业。这种将贸易、生产和投资紧密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非常有效,其提供的交易额、就业岗位和经济带动能力都是不可小视的。
即便如此,这种模式也有其先天的缺陷。比如说,共享市场和生产资源的确节省了社会成本,但在这样的市场里,创新得不到最大化收益,所以模仿盛行;经济体量不小,不过由于参与者多为中小企业,关键产业技术层面缺乏突破,谁也没有能力专注于时间和金钱上都是高投入的技术研发。所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耗散性很快,很难有特别本质性的提升。(宋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