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贵州都市报)报道《通向夜郎国的“钥匙”找到了?》一文见报后,引起了(贵州)省内史学界及许多读者的高度关注。一些读者还致电记者,希望能详解林明璋先生是如何破译宁谷汉墓群出土的那枚省内唯一一块木牍内容的。
林明璋先生原是安顺电视台编导,从小喜好书法艺术,他从1985年便开始研究夜郎历史。
林明璋先生大约是在今年下半年着手研究这块于1996年出土于宁谷古汉墓群这块木牍的。目前,该原件收藏于省博物馆,但由于出土时间长氧化的原因,原件上的13个字几乎辨别不清。在原件上找不到突破口,林明璋便通过发掘时考古专家拍摄的原始照片进行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和细心摹描,林明璋终于还原了这13个字的形体,除木牍左侧下面的第一个字无法辨别外,他辨认出了其中的12个字。
林明璋说,木牍中的“郡”字,是用隶书草写的左“尹”右“阝”,省去了尹下的口字,“郡”字在战国古文字中也有尹在上,包耳在下,省去口字的写法;而“牂”字,“爿”一眼便可看清,右边仅见一点一撇八字头,下三横依稀可辨清“羊”字,因此辨为“牂”字无误;至于“牁”字,木牍上写成上“尸”下“可”的结构,通过古人对字运用的案例,林明璋认为,因“尸可指位居,阵地”,于是书写者便在“尸”下加“可”而构字读其音,他认为这是书写者自创之意,即为“牁”字的异体;木牍中央的“信自冤辞”中的“信自冤”可明显分辨,只有“辞”字略微昏糊,经仔细查对其笔画结构,并可认出是“辞”字的繁体草写。而“×考者所”中的“×”字因昏散,实在无法识辨,“考者所”也能识辨;而木牍上方“郡”字旁边有一个符号“乂”,这其实就是“乂”字,连起来就是“乂郡”。
林明璋辨认出木牍上的字为:(上)乂郡(下)牂牁郡:信自冤辞,×考者所,他翻译的大意为:
(呈)英明贤能的郡守
牂牁郡府:我相信自己蒙受冤枉而有话申辩。请求考察判明内中缘由之所以。
于是,林明璋认定,这便是2000多年前,一位含冤者呈报给牂牁郡太守的一封申冤牌。据此,林先生也认定,汉朝设置的牂牁郡郡府就在今天的宁谷镇。
但遗憾的是,木牍上还有一个字未识,林先生表示正在进行研究,希望能早日还原这个难识的字。(贵州都市报 记者 徐荣锋)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