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评论家劳伦斯·果斯曼说:“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每个人摇身一变,成了记者、播音员、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家甚至批评家。”信息化时代,最容易遭遇“传言危机”。一方面是因为传言的传播速度奇快,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极其不对称。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员”,可真相往往大家都不明了。
近几个月来,网络、短信传言引发的公共事件多次发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蛆虫柑橘”:“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桔子,今年广元的桔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而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实传言甚至还成了“金融海啸”的推手之一(10月28日新华社)。传言很快就能从网络下到现实生活中,比如借助手机短信转发。
谁能想到,金秋到来,橘子红了,“帽子”却绿了!“蛆虫柑橘”的传言传播很快,还从彼地波及此地。尽管蛆柑对人体并无多大危害,可许多人“谈桔色变”,柑橘大量滞销。
类似的农产品传言危机事件已经出现很多次了,想必今后还会陆续出现。滞后的、错误的危机应对,付出的代价必然是惨重的。在我看来,经济领域尤其是食品领域,今后需要把“传言危机”成本列入生产成本,列入危机管理成本。
食品安全并无“零风险”。承认风险,才能有风险意识,才可能安排、准备各种风险防范的综合成本。在成本安排中,只有事先已考虑了“传言危机”成本,将其列入了预算,那么在传言到来、应对危机之时,才不会从零出发、甚至束手无策。“预则立,不预则废”,产销商应该建立自己的“心理账户”,为可能的“传言危机”留出成本,从而在传言萌芽、危机初现之时能够及时应对。
设立“传言危机”成本,是信息时代社会环境使然。剥开“橘子”见到人心世道,当今人们扭曲信息的本领是巨大的。在非信息时代,“传言危机”通常引发的是“花盆里的地震”,而现在绝对不同了。作为消费者的经济人,总是面临权衡取舍,你不能怪他们胆子小;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只忙于“追查”谣言制造和传播者,不去正视产生传言的土壤“富营养化”,往往只能是“割韭菜”,事倍而功半。
真相稀缺,是公众听信传言的大前提。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遮遮掩掩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把真相告诉公众,柑橘有什么现实问题,对身体的危害有多大,这样必然能取得主动。迅速反应、精准应对、坚决回击,永远是消弭传言所必须做的。(徐迅雷)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