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失掉恻隐心了吗
——从“车祸现场打牌”及由此引起的争论说起
这是一张消耗了网民颇多口水与板砖的照片。照片上,几位乘客在高速公路车祸事故现场附近支起了摊子打扑克,等待事故处理完毕道路疏通——10月5日《新京报》报道:10月3日早晨,河南省洛阳市西南环高速公路发生车辆连环相撞事故,造成3死7伤和20多辆机动车报废或受损,高速公路西半幅因此中断行车2.5小时,因此,便出现了“乘客支摊打牌”的一幕。
俗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3死7伤的悲剧车祸现场,竟然支摊打牌娱乐,按照我们的传统道德,难免要遭受“人心冷漠”的一番谴责。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表达了迥然不同的观点,甚至指责记者的报道是一个错误的导向,“打牌不错,发稿的人心态有问题!”
“支持”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如说,打牌的三人中有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太,高速路上车祸救护,需要很专业的技能,既然帮不上忙,何必上前去添乱?既然等着无聊,难道非要几小时在那里“肃立默哀”,就不能有点自己的“活动”?再说,并不是没有人去救援,如果在一般的公路上,除了受伤的也就他们仨而不去救援,那该全人类谴责,现在不是那情况;还有人引用“亲人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古诗,来证明这种表现完全是古已有之的“人之常情”。
综观两方观点,要害的分歧点在于:一方认为,面对悲剧,人应该有恻隐之心;另一方认为,不能用恻隐道德去苛责他人;比起所谓的恻隐道德,苛责他人更让人讨厌。就本质而言,争论是传统道德与反对传统道德约束之间的拉扯。在我看来,两种观点都有很深的根源与社会基础,尝试去裁断谁对谁错,注定是一种徒劳,所以,我们必须尝试换一种“多元的眼神”去审视。
恻隐心,作为一种道德伦理,的确需要我们大力倡导。但有一点得明白:凡道德领域的事情,永远也无法像法律那样,对谁能具有强制之力。他们的行为违反了社会伦理,当然可以经受舆论的评判,褒扬与谴责,都是一种自由。
另一方面,这种道德谴责,也必然会遭遇一些怀揣“现代理念”者的抵触。在张扬个人权利、强调群己权界的当下,必然会有人用这些逻辑去辩护。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前面的“打牌有理”论。坦率地讲,在网络语境中,“有理论”颇是占了一些上风;于是,落于“下风”的另一方便尤其感慨:世风浇漓,人心日下,这是些什么人,这是个什么世道!撕扯便越发脱离了互相认同的轨道。
价值多元的时代,有观点分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问题在于,正因为多元,每一“元”便常常会格外卖力气地扯嗓子证明自己这一“元”是“唯一正确”,甚至走向极致,拒绝和解。由法律兜底,避免人过分逾越人性底线;由道德搭梯子,倡导人不断形成更高境界,二者共同撑起的空间,才是一个常态的社会。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便尤其需要有支撑长久多元的“和解”智慧。
比如说,强调人之权利不被道德苛责所绑架,这没有问题,但只能说你可以“理解”老头老太太无聊中打牌解闷,却不能将“理解”说成“认同”、“褒扬”甚至“叫好”,好像此时此刻唯有打牌才更符合正常的人性似的——警惕“伪君子”没有错,但你不能倡导大家都去做“真小人”。同样的,看不惯车祸现场支摊打牌的行为,谴责本身也没有问题,倡导大家多一点恻隐心也没有问题,关键是不能打棍子、戴帽子,“冷血动物”之类的桂冠,还是少派发的好。
车祸惨剧的现场,有乘客支起了摊子打牌,这事的确让人感觉“怪怪的”,却不必上升到“中国人失掉恻隐心”的高度上,非要用这么一张照片搭起一个比武台,然后铆足了劲上去厮杀,按照“敌我矛盾”拼个你死我活,这样的事儿岂不是更为怪哉?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