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银川九月二十一日电 题:新上山下乡故事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德隆县神林乡,农户李开庆的拱棚就在县里一条混凝土马路旁。记者见到他的那一天,他背着竹编的大筐,弯腰在翠绿的棚内采摘鲜红的大个儿辣椒。
五十三岁的李开庆在六分大的土地上拥有四个大棚。宁夏南部边远、贫困的乡村里,李开庆笑说,祖辈上就没这么种过田,管理完全是两回事,大家开始都不知会不会有收益。尽管棚和苗都是政府提供,最后还是李开庆等四户共产党员家庭做了这个设施农业推广工程的示范。
拱棚的收入出人意料地好,李开庆今年才种下的辣椒,每棚已经在集市上赚得人民币一千多元。
初战告捷,功臣是乡上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两个技术特派员,德隆县财政支付工资的公职人员。其中一位是家住县城的甘鸿宇,他的工作就是在神林乡试点拱棚区,逐个棚子去教农户怎么给辣椒、西红柿等作物浇水、施肥、管理。
甘鸿宇,是宁夏一种新的科技服务体系下的一员。六年前,宁夏政府机构中的科技人员、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外地招聘的科技人才、离退休的技术专家、乡土人才组成近一千一百人,在自治区政府协调之下,带技术、信息、资金、项目前往农村。
自治区科技厅介绍,在新的科技服务体系中,特派员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六年中,科技特派员在宁夏农村投资人民币两亿六千七百多万元,与农民建立了三百四十余个“经济共同体”。
被称为“新上山下乡”的这项工程,一千余位有专长的人短时间内在宁夏山川激荡起波澜。
北部的永宁县从山东、辽宁引进二十二名园艺方面科技特派员,解决了设施园艺发展技术问题;南部的彭阳就菌草生产建立大学生创业园,近三十名未就业大学生完成了菌草生产技术的本地化、标准化。
二00六年,一千余名科技特派员获利三千三百多万元;近六年间,一百多万人受益于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受到服务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逾百分之十五。
到今年,宁夏科技特派员从二00六年的一千零九十四名增加至两千一百八十六名;牛胚胎移植、鱼高产养殖、反季节蔬菜种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农技开始扎根民间。
在神林乡,甘鸿宇和同伴是乡里最忙也最受欢迎的人。不过,他和乡里的干部都说,示范种植将结束,每搭建一个拱棚约需要八百元人民币,接下来这样的投资必须依靠农民自己。
现在看,投资门槛并没有阻挡农户的热情。四个村一千余户人家,除了三千一百多亩中小拱棚种辣椒、西红柿,还开始搭建四十亩菌棚种植双苞菇。
目前,神林乡托德隆县蔬菜协会拓展更多销售渠道,同时派人前往西安、兰州、平凉等地学习;而远来的客商也会从黝黑、敦实的汉子身上听到,比如诚信、质量、服务这样的用词。
宁夏对于这场新上山下乡运动越发的有了信心。自治区科技厅在一份报告中如此描述:这一机制充分展现它成功嫁接科技与农业生产家庭的神奇魅力,有效激活农村市场,发挥了科技人才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作用。(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