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四川省两万多所中小学新学期开学,五十一个地震重灾县的五千九百七十九所中小学校百分之百复课。图为都江堰最大的板房学校皖川中心校的小学生在擦洗板房教室的外墙,满脸喜悦。 中新社发 黄永莉 摄
9月1日,四川省两万多所中小学新学期开学,五十一个地震重灾县的五千九百七十九所中小学校百分之百复课。开学第一天,在青翠的青城山下,都江堰最大的板房学校皖川中心校的孩子们走在美丽的校园中,低年级的孩子由家长陪同来上学。 中新社发 黄永莉 摄
|
9月1日,四川省两万多所中小学新学期开学,五十一个地震重灾县的五千九百七十九所中小学校百分之百复课。图为都江堰最大的板房学校皖川中心校的小学生在擦洗板房教室的外墙,满脸喜悦。 中新社发 黄永莉 摄
9月1日,四川省两万多所中小学新学期开学,五十一个地震重灾县的五千九百七十九所中小学校百分之百复课。开学第一天,在青翠的青城山下,都江堰最大的板房学校皖川中心校的孩子们走在美丽的校园中,低年级的孩子由家长陪同来上学。 中新社发 黄永莉 摄
|
中新社都江堰九月八日电 题:板房,拉近灾区民众心与心的距离
——都江堰灾民安置点见闻
作者 蒋艳英
“老王,走喽”,送完孙女上幼儿园,周君兰便约上住在后排板房的王红梅一起上街买种苗。中午十二点,太阳将水泥路面烤得火热,两位老人还继续蹲在板房边的小块空地上,一块一块把地里的石头挖出来。周婆婆说,下午她要在地里种些豌豆和葱蒜。
两位老人如今是都江堰灾民安置点“勤俭人家”的住户,平常处得非常融洽。
周婆婆站起身,擦掉脸上的汗,然后递给还在地里忙活的王婆婆一块手帕,说:“我几十年都没下过地了,要不是老王,我连怎么种都不知道。”
王红梅七年前从重庆市大足县农村来都江堰和儿子一起住。地震后搬到板房已有两个多月,王婆婆说这期间自己认得的邻居比住了七年单元楼的时候都多。“不像以前有距离,现在大家相处觉得也亲近”,王婆婆说在板房的日子,虽然条件不如以前,但是人与人相处却更加融洽。
记者日前到此采访时看到,“勤俭人家”安置点的公共厨房里,一两户人家正在做饭;洗衣台上,几个妇女一边搓洗衣服一边聊天;快餐店门口,几个刚刚下班的人正半躺在椅子上边休息边诉说,桌上还摆着刚刚喝完的啤酒瓶和用完的餐具。
“勤俭人家”是都江堰最大的灾民安置点,建有板房三千多套,接纳了一万三千多名受灾民众。
“大家在经过患难之后,彼此都心心相通”。东区赖吉培老人说给巷子取名“同心弄”,就是“希望大家都同心齐力,共建美好家园”。
罗婆婆和老伴今年都七十有余,老两口刚进板房的时候非常担心,原来熟悉的人都不住一起,住惯了单元楼,不知道能不能与板房里的邻居融洽相处。
“当天就没有顾虑了,我们搬进来的时候好多邻居都过来帮忙”。罗婆婆说这样的事情自己住了几十年单元楼都没见过。现在家里遇到什么事,朝窗户外面喊一声就会有人过来帮忙,“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住大院的时候,大家像一家人一样。”
老人热情地为记者介绍巷子里的每户人家,“他儿子前几天去成都出差”,“老王已经连续吃了两天面条”。罗婆婆说现在谁家有点什么事要帮忙,大家都乐意去。
同心弄十几户人家门口统一挂着大红灯笼和五彩辣椒,是板房中为数不多的被评为“最清洁”的巷子之一。“我们从来没轮值日,谁看见脏了谁就扫,可地面从来都是干干净净的。”罗婆婆骄傲地说。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志愿者张巨已经在板房当了一个多月的技能培训班老师。张巨说,板房里居民在一起摆龙门阵的情景常常让自己觉得特别满足,“人与人之间变得这么亲密,这是在大都市中享受不到的。”
下午四点,阳光已经不那么强烈,董以梅家门口还聚集着七八个邻居,大家坐在从自家搬来的椅子上,讨论起手中正在编织的毛衣花样。(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