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字面意思是指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其实包含着一种文化现象,其实质意义远远超过“80后”文学等简单字面含义。由于“80后”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背景,他们在人们眼中一直没有很好的印象,早些年网络等媒体上到处是“歧视”“80后”的现象,包含攻击的字眼处处可寻,如被称“垮掉的一代”。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这种观念在逐渐改变,尤其是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这一群年轻人的表现,改变了人们对他们的看法,各种媒体对“80后”进行了积极报道和宣传。
“指责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了”
近期,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简宁在《南都周刊》撰文指出,“发现‘80后’一代人身上存有普遍的缺陷,有的缺陷还是致命性的。”在列举了“不叠被子”、“爱喝饮料”、“爱看动画片”等特征后,这位作家继续说道:“这就是‘80后’的一代,我真是担心,20年后这个社会要由他们来支撑。”这篇文章发表后,被若干“80后”BBS的笑话版转载。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调侃着这些指责,比如“如此火星(网络语言,指发帖者距离地球遥远,思想内容古旧),都长满陨石坑了”。
为了了解公众眼中的“80后”到底是什么样子,中国青年报与两大门户网站(搜狐新闻中心、新浪女性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网络民意调查。近万名网民参与了有关“80后”的网络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以1980年为界划分开的这两群人,在看待“80后”的态度上高度不一致。
在“80前” 眼里,“80后”“ 永远以自己为中心”(61.4%)、“不愿意承担责任”(53.1%)、“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64.2%)。而承认自己确实如此的“80后”分别有28.7%、22.4%和28.1%。
在调查列举的30个选项中,只有“独生子女”、“生活离不开网络”和“讲究穿着打扮”三条特征得到了多数“80后”的认可。他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拒绝了上一代人的一切指责。
“这种指责从我小时候就开始了。”网友小范说。他生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卖车。“现在又叫‘80后’了吗?我们的名称似乎总在变——小学时被说成‘小皇帝’,后来又是‘追星族’,上了大学,他们开始讨论我们的心理问题和性观念。大学毕业,甭管是找工作还是考研,都会有人说我们‘盲目’;要是再换个工作,又会有人说这恰好证明了我们‘害怕挫折’。”
小范说的“我们”指的就是“80后” ,“他们”则是抱有偏见的一群大人。他认为,“这个偏见群体,和出生年代无关”。
一个两亿人的庞大青年群体
“80后”已经不再是孩子了。即使最年轻的1989年生人,也已经超过18岁。“80后”是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1980年到1989年的十年中,中国约有2.04亿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 的,“80后”也有2亿人左右,其中多数生长在农村。
上世纪80 年代初,《婚姻法》降低了结婚年龄,加上许多上山下乡的大龄青年回城结婚生子,“80后”的父母,其实由50年代和60年代两批人构成。其中的许多人除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好处之外,也遭遇了通货膨胀、下岗、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社会问题的影响。
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里,“80后”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但随着他们步入就业年龄,家庭的负担开始压在了他们肩上——组成“421”家庭的“80后”小两口将要承担起对4位老人和1个孩子的赡养、抚养责任。
不能否认的是,“80后”比他们的父辈受教育时间更长。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80后”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1.8%,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43.8%。但想要接受高等教育,仍然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考试排名尽管残酷,却也公平,这是许多孩子走向成功的出路。
“有些人太‘火星’了吧”
至于对自己生活习惯上的指责,“80后”很习惯地用他们擅长的调侃来应对。“爱吃洋快餐”就是其中一条。“出门吃饭,进了个吃不起或者吃了不划算的饭馆都是重大损失。”网友大学生小赵说,这时候她往往选择一个快餐店,因为味道是熟悉的,价格是统一的。
另一个“爱喝带甜味、瓶装的饮料,不爱喝白开水”的指责遭到了“80后” 的取笑:“那是学龄前孩子的天性”、“××山泉有点甜,是算带甜味的瓶装饮料,还是算白开水?”
上海的一位编辑黄维嘉发表评论《听一个火星人谈“80后”》,其中提到:有人谈论了“花儿”(乐队)事件后,半猜测地得出了一系列“80后”特征,其中包括“他们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父母四十来岁,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第一批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群体”,“他们16岁前后有了第一次性经历”,“他们打一出生就有大彩电看”,“他们都深受日本动画片的影响”等等。这些性质都很自然,可一旦作者将狭隘的个人生活史作为一切行为的准绳后,这些行为都成了坏典型,应该被记录在小本子上。
每代人都会被上代人批评
偏见在营造新的代沟。日本电影《大逃杀》里构思的成年人和年轻人互相不信任的情况,就是代际鸿沟的极端表现。
对“80后”的一个最普遍的评价是——垮掉的一代。这并不新奇,历史上对下一代人的“打包”批判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上世纪20年代,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曾经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此后,这个称呼被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人身上。上世纪50 年代,“垮掉的一代”被正式命名,最早时也是文学概念,后来成为当时一批青年的代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则被称为嬉皮士,七八十年代的美国青年被叫做“电视一代”。
每一代人都被上一代人无情地批评,上一代人往往对年轻一代表示担心和痛心。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哪一代人彻底地把自己毁掉的情况,社会依然在运转、发展。
汶川为“80后”正名
有人说过,“80后”的人不热衷政治,不关心社会。因为他们出生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他们没有经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挣扎和痛苦,他们崇洋媚外,喜欢韩国肥皂剧和法国的时尚,还有来自更多国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他们无病呻吟,习惯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寻求忧郁和悲伤。
但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改变了人们对“80后”的看法。在举国同心抗震救灾的日子里,“80后”更是在国难面前表现出无所畏惧的精神面貌,他们勇敢,他们善良,他们富有责任感。在这场灾难面前,越来越多的“80后”走进抗震救灾队伍,捐款、义卖,甚至深入最前线。源源不断的救灾物资、善款汇聚成巨大的数字,其中也凝聚着“80后”对灾区同胞的爱与祈祷。
民族的成长需要经历阵痛,少年的成长需要时间的考验。“80后”在始料未及的国难中用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扛起了时代的使命。(赵晓峰 杨晓冬)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