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六月十三日电 题:抚平心灵创伤,需要爱的接力
作者 尚德琪 吕宝林 杨世智
灾后需要重建的,还有心灵家园。从五月二十五日开始,一批批心理专家赶赴甘肃重灾区,深入受灾学校、社区、农村,用专业知识对受灾群众进行着心理救援。
爱的阳光,正在抚平甘肃灾区群众内心的创伤,驱散他们心灵的阴影。
五月十二日,在地动山摇中,正在甘肃文县县医院门诊参加“护士节”活动的产科助产师小雨(化名),没有随人群向安全地带疏散,反而向楼上的病房跑去。在那里,有一对前一天她刚刚接生的双胞胎。她不顾一切冒着生命危险成功地将双胞胎抱到了安全地带。随后,她又投入到受伤群众的救治之中。然而,在地震后的日子里,这位英雄内心的紧张、恐惧、无助、忧伤、难过却挥之不去。
同在陇南文县县城的小明(化名),内心同样充满了紧张、恐惧和忧伤。地震后上班,小明提着暖壶去打水,暖壶掉在地上碎了。当他准备提起第二只暖壶时,突然感到自己双臂无力,拿不动暖壶。小明一下子感觉到自己要瘫痪了,巨大的恐惧笼罩着他的内心。
而九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婷婷(化名),地震发生后一直不跟人说话,不哭也不笑。地震发生时,强大的地震波将她所在的教室摇得变了形。老师迅速将她和教室里的其他同学安全转移到了室外,同学们都被吓哭了,唯有她没哭。在她的印象里,教室已经倒塌了。
“这些都是典型的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作为甘肃省首批赴陇南灾区心理卫生救援队队员之一,石洲宝和同事在灾区的六天中,对包括小雨在内的三百多名灾区群众进行了心理救援,并对五十六人进行了心理干预和药物干预。
“这是灾后的正常现象。”这位专家说,经历过如此大的灾难,灾区群众和前往灾区的救援人员、新闻记者都会受到心理创伤,个体之间的区别在于创伤的程度不同。因此,灾后重建,必须对灾区群众心灵家园的重建给予足够的关注。
“战胜灾难,要靠自己树立信心。”在灾区从事心理救援工作期间,兰大二院心理卫生科主任医师张玉堂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信心”。
“地震让他们失去了信心。一场疾病都可能改变人对世界的看法,更何况这么大的自然灾害。”张玉堂说,地震中,有的人失去了亲友,有的人失去了家园,曾经熟悉的一切在瞬间被毁灭和破坏。面对自然界不可抗拒的破坏力,受灾群众产生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种种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对震后灾区群众进行心理救援,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和激发受灾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正确面对、认识和接受灾难,树立起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事实上,在两个村庄里,张玉堂也看到了“信心”的力量。在不断的余震中,有个村庄的村民在干部的带领下,对震后的残砖剩瓦进行了清理,村里显得井井有条,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比较好。
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专家、兰大二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王有德,针对灾后群众出现的心理危机,在第一时间编写完成了《灾后心理干预与治疗手册》。甘肃省卫生厅派出的第二批心理卫生救援队,在陇南灾区开展心理救援工作的同时,对六百余名专业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了培训,尽力扩大心理救援队伍,并通过发放心理健康自评问卷调查表和宣传材料等方式,增强群众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针对今后的心理救援,有关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心理干预网络,对灾后人群进行分级干预和心理支持,使心理危机干预常态化。同时,要加大对心理知识的宣传,让人们正确认识和关注心理健康。
抚平创伤,需要爱的接力。驱散灾区同胞心灵的阴影,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这一程爱的接力。(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