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众多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水能资源,成就了快速发展中的美丽阿坝。然而,“5·12”特大地震改变了这一切。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灾难中,阿坝州受灾县达12个,受灾人口达46万多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
大灾之后,受灾群众的安置情况如何?目前是否已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是否提上议事日程?
5月31日,正在谋划灾后重建事宜的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在成都接受了记者专访。
确保每户受灾群众都有过渡安置房
记者:目前,全州抗震救灾工作处于什么阶段?
侍俊:大地震后,全州的交通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目前在一些边远村寨,还有老百姓在等待救援。因此,搜救被困人员依然是当前重点之一。
记者:灾民安置情况如何?
侍俊:汶川、茂县、理县等地已临时安置受灾群众45万人。
记者:下一步安置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侍俊:州委提出,结合灾区实际,因地制宜,奋战60天,建设过渡安置房,确保每户受灾群众都有一处能越冬的过渡安置房。同时全力开展防疫工作。我们要求每个村必须配备3名以上经过培训的专兼职群众防疫人员,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生产自救,抗震救灾转向常态管理
记者:茂县甜樱桃品质优良闻名遐迩,但由于灾后交通不畅,往年每公斤五六十元的如今只卖十元。州委对此有什么对策?
侍俊:当前,全州正在发动群众抢收樱桃、油菜等经济作物。由政府补贴运费、组织力量统一收购、运输,尽力减少受灾群众损失。除抓好小春作物的抢收外,当前还要做好大春作物的抢种,号召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加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
记者:看来,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正在逐渐恢复。
侍俊:是的。州委主张实行属地管理,做到科学救灾,逐步实现抗震救灾从应急管理向常态管理过渡。通过加强社会管理,恢复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秩序:鼓励商户开门营业,逐步恢复灾区的水、电供应;公安机关要加强治安管理;社区的服务功能要尽快恢复。
州委要求,在6月中旬之前,保证汶川、茂县、理县等三个重灾区的48个乡、348个村的群众都看上电视。
5年后,基础设施水平超过灾前
记者:这场灾难对阿坝州意味着什么?
侍俊:初步估算,大地震对全州造成的损失达1600亿元以上。重灾区汶川、茂县、理县,都是全州相对发达的地区。我们面临的重建任务十分繁重。
记者:州委对灾后重建有什么具体目标和规划?
侍俊: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展新貌。通过国家的支持和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确保在5年后,全州的基础设施、生产力水平等大大超过灾前。
记者:您认为老百姓对此有信心吗?
侍俊:阿坝州是多民族地区。在这次地震灾害中,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了56个民族是不可分的。只要擦干眼泪、挺起不屈的脊梁,自力更生,阿坝各族群众有力量、有智慧尽快重建美好家园。(记者 陈宇)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