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三日,由十名医生和十名护士组成的澳门特区政府医疗救护队由澳门国际机场乘坐包机,赴成都协助进行四川地震的救援工作。图为澳门特区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澳门中联办副主任李本钧等人与医疗救护队全体人员合影。 中新社发 史利 摄
|
五月二十三日,由十名医生和十名护士组成的澳门特区政府医疗救护队由澳门国际机场乘坐包机,赴成都协助进行四川地震的救援工作。图为澳门特区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澳门中联办副主任李本钧等人与医疗救护队全体人员合影。 中新社发 史利 摄
|
中新社成都五月二十九日电 题:灾区“家破人亡” 澳门天使亦动容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守候着一片废墟。废墟之下,埋着他的孙子。老人的儿子、儿媳,都已在地震中遇难。老人说,儿子、儿媳死后,孙子已是他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但不幸,老人的孙子没有逃过劫难。面对孙子的尸体,老人无语,留下尸体孤独地蹒跚离去。在场的医生,眼睛都红了。
如今在四川,尚有九万多名“白衣天使”还在夜以继日地护卫着众多生命。在成都第三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一份来自澳门的“情意”。
大约两周的时间里,一支由二十名澳门医护人员组成的救援医疗队,将在这里充当志愿者。其中,还有八名女性。
“百里挑一” 中标者以为荣
这些志愿者,来自澳门仁佰爵、镜湖两家医院。他们是从几百个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中标者引以为豪。
临行前,那些没有被选中的,嘱托这二十位医护人员,在灾区加倍努力,也替自己尽份力。
因为来到灾区,医疗队里一个叫赖友诚的护士,原定的课程培训被推迟。跟到灾区救援相比,这个小伙子说,培训已变得微不足道。
此次入川,这个小伙子还“欺骗”了自己七十八岁的外婆。为了不让她担心,赖友诚没有说自己来灾区的事。他撒谎说,自己是到外国医院交流。
首次入川的赖友诚甚感悲伤,灾难规模太大,许多家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虽然已经看惯了人间的生死,医疗队里的许多队员还是深为触动。
十九日,全国哀悼日,自己默哀时,医疗队队长李伟成亦感内心酸楚。“灾难到来之时,很多人很悲惨。活着的人今后怎么面对生活、面对未来?他们的明天会过得怎样,明天会否还有余震、危险?”
大义敬业 敬佩内地同行
在灾区,脚底下、废墟里,就有中国大陆医护人员的至亲。但为了挽留更多的生命,纵闻父母妻儿之求救,他们亦难顾及。
地震时,病房里的重症病人,难以迅速转移,当地的医护人员就留下来陪护病人。“他们(内地医护人员)也是人,也有情感。大多数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医生也一样。”对内地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李伟成深为敬佩。
在成都第三人民医院的墙上,各科室表示全力抗震救灾的“请战书”,比比皆是。这些红色的“请战书”虽然已经在墙上贴了半个多月,几经风吹雨晒,但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一位姓晏的成都护士介绍说,十二日一个晚上,他们就收治了两百多个灾区伤患者。最初的几天,医护人员每天工作二十多个小时。
这些事,都让李伟成深为感动。入川之前,澳门医疗队已做好住帐篷的心理准备,连衣、食都已备齐。“每天都会做手术,尽量为当地医院分担一些,让当地的医护人员稍微轻松一点。他们太累了。”
举国行动 全民凝聚力空前
是次地震,跟一九九八年抗洪、甚至今年初的雪灾相比,中国的救灾能力已大有增强。空前的全民凝聚力,亦让李伟成感同身受。
在灾区,来自各地的义工、志愿者,随处可见。医院,记者遇见了一位来自湖南岳阳的周姓志愿者。她正在照顾一位九十二岁的老太太。
从都江堰转院过来的这位老太太,在地震中受了点皮外伤,所幸并无大碍。周三,为了寻找老太太的家人,这位姓周的志愿者,从成都往返都江堰,折腾了大半天。因为没找到老太太的家人,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还在为此坐卧不安。
还是在这家医院,来自澳门的赖友诚,曾为一个解放军士兵输液。这个士兵刚从抗震救灾第一线退下来,因为劳累过度,前来医院输液护理。
赖友诚介绍说,自己以前对解放军并不了解,很少接触他们。如今已感到他们很伟大,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帮助灾民。输液完毕后,赖友诚还特意拍了拍那个士兵的手。“觉得他已经很累,就没有再打扰他。”
如今,大多数重症病人,都已转移到外地,大规模的手术已基本结束,成都的一些医院开始稍有喘息。
李伟成介绍说,现在已有精力与当地的医护人员交流,希望能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医疗体系。澳门的社区医疗体系,比较成熟。内地并不缺乏医护人才,更缺的是经验。
李伟成打算将澳门经验,带入内地尤其是灾区。澳门医疗救援队的力量或许很微薄,这只是一种“心意”,让灾区人民感受到,澳门同样关心灾区。
如今在灾区,这些纯洁的“心意”中,还有香港、台湾之情,亦有世界各国之意。在这些真情实意的呵护下,灾区无数脆弱的生命之火得以重新燃亮。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