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
“我们现在所有帐篷都全部用于救灾,其他人给再贵的价钱也不卖。”生产帐篷的刘新伟说,“救灾帐篷我也没有涨一分钱,绝不会发国难财。”
“尽管我们拿出最大的能量,一天也只能生产几十顶。但是,能做一顶是一顶。让灾区人民少受点痛苦。”生产太阳伞的庞先生说。
“现在原材料都开始涨价了,非常难买,”生产移动板材的关先生说:“但想到灾区人民,我们还是以成本价出售。”
“老板,我要17000顶帐篷。”5月13日晚,成都一家专门生产帐篷的企业老板刘新伟正和他手下的100多名员工一起,加班加点的赶制帐篷,却接到了一个让他吓一跳的订单。因为,他所有的工人加班加点的工作一天所生产的帐篷数也不超过500顶。
地震后,成都仅有的几家帐篷生产企业突然热了起来,纷纷开足马力。“我们现在所有帐篷都全部用于救灾,其他人给再贵的价钱也不卖。”刘新伟说,“救灾帐篷我也没有涨一分钱,绝不会发国难财。”
一天工作13个多小时
昨日,记者来到刘新伟位于昭觉寺的野营装备器材公司。只见不大的厂房正干得热火朝天。厂里空地上绿色的蓬布已经堆成小山,一根根的铁管正整齐地靠在边上,装卸工人在把一顶顶已经做好的帐篷装上车。厂房的墙上,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抓紧生产,心系灾区。公司老总刘新伟一头凌乱的头发,正在各个车间奔走。脸上一脸疲惫。“地震发生后,我每天睡觉都没有超过5个小时。”他说。
和他一样疲惫的还有他的工人。车间里面,一台台缝纫机正飞速地转着。一名坐在缝纫机前的女工机械地用脚踏着踏板,用手拉着布。她的脸上满是豆大的汗珠,黑眼圈相当明显。“我们也没有办法,”刘新伟说,“工人也很疲惫,但她们赶都赶不走。”
这家企业在地震后第二天就开始生产了。工人们每天工作13个半小时。“我知道,地震后灾区肯定很多人需要帐篷,我们作为离震区最近的帐篷生产企业,肯定要尽我们的责任,以最快的速度将帐篷送到灾区!”刘新伟说。
只卖给救灾部门
帐篷作为户外用品,目标消费群体相当小众。因此,成都生产帐篷的企业也就那么寥寥几家。这其中,有些还是主要生产太阳伞,副业生产帐篷的。其中生产规模最大的,就只有位于昭觉寺的刘新伟的这一家了,其规模也只有100来名工人,200-300顶/天的产能。“我们平常都没有什么库存,怕卖不出去。都是有了订单再生产,一般工人们都是工作8个小时,很少加班。”刘新伟说。
然而,这一切因为地震而发生了改变。5月12日晚上,电话开始多了起来,不停有人要帐篷。“我都不晓得他们是怎么知道我们的电话的。”刘新伟说。
然而,刘新伟没有接下这些订单,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灾区最需要这个。一天,一个客户开口要订17000顶帐篷,这个数字让刘新伟目瞪口呆!他的工厂所有员工尽最大的努力每天也只能生产500顶,生产这么多帐篷要1个多月。他最后谢绝了。在那天晚上,他捐了价值5万多块钱的帐篷。
随后,他只接一些来自灾区的几百顶的小单。为了加紧生产救灾帐篷,他们现在以平时两到三倍的产量在生产。昨天,他们刚刚给广元发了几百顶的货,一直都没有加价。
太阳伞企业转行做帐篷
与此同时,刘新伟的同行们也跟他一样忙于生产。庞先生的工厂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工厂本来是生产太阳伞的,偶尔也会做少量的帐篷。然而,地震却让他把产品生产掉了个个儿。于是他的工厂里出现了奇怪的现象——正值夏季,本来正是太阳伞生产的旺季,工厂里却在全部赶工生产帐篷!跟刘新伟一样,他的客户主要是政府、部队、还有大的企业,用途无一例外都是救灾。
庞先生每天的工作量比以前也增大了很多。“尽管我们拿出最大的能量,一天也只能生产几十顶。但是,能做一顶是一顶。让灾区人民少受点痛苦嘛。”庞先生说。
而生产移动板房的关先生,连日来也是24小时不停地运转,但就这样每天也只能生产出1000平方米,远远不够需求。“现在原材料都开始涨价了,非常难买,”关先生说:“但想到灾区人民,我们还是以成本价出售,一平方米400多元。”(记者江玮实习生杨冬摄影)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