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来自绵阳市北川县内古镇的桂美桥(左)和弟弟桂冬冬一起画画。目前,安置在九洲体育馆的灾区民众情绪稳定,生活已得到妥善安置。 中新社发 黄荣 摄
|
5月22日,来自绵阳市北川县内古镇的桂美桥(左)和弟弟桂冬冬一起画画。目前,安置在九洲体育馆的灾区民众情绪稳定,生活已得到妥善安置。 中新社发 黄荣 摄
|
中新社绵阳五月二十二日电 题:九洲情暖灾民心
——绵阳九洲体育馆灾民救助探望记
中新社记者 顾立军 黄永莉
冒着沥沥细雨,顶着阵阵余震,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区南端的九洲体育馆,探望地震后十天来被安置在此的避难灾民。
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原本处在山清水秀之地。
今天的体育馆周围已被各种五颜六色的帐篷小区所代替。上千顶的帐篷里,生活着来自北川、平武、江油等地被救援出来的群众,体育馆的一、二层廊道和赛场的大厅遍地挤满了避难的人群。有大人也有小孩;有老人也有稚童。人群中,既有举家而至的临时家庭,也有失去亲人在此居的单体难民;既有活蹦乱跳的青年学生,也有因失去家园而愁眉不展的长者。中午时分,有的合家相聚,用电饭锅煮米做饭;有的则用浸泡方便面来充饥当饭。
一位来自北川县的金姓老者告诉记者,这里虽是临时住所,但是所有的人都有不同单位来分片包服务和管理。他指着挂在胸前的救助证告诉记者:“这张救助证上有我的家庭住址、姓名、年龄和编号,凭此证牌,就可以到救助供应点领来食物和各种生活必需的用品。”
从北川县擂鼓镇坪上村灾区被救助安置在此的十五岁女孩林莎莎告诉记者,她可以在此领到饼干、面包、牛奶和各种方便面。体育馆每个大门口设有一个大锅炉,每天分三次共九小时供应开水,还设有多处纯净水供应点,喝水非常方便。她还告诉记者,她的衣服是救济的,服务点还发有收音机和多种生活用品,为了怕年轻人寂寞,他们几位小姐妹还用扑克牌来进行消闲。
年纪二十岁,还在北川擂鼓镇镇溪高中二年级读书、说话比较流利的陈学却说,这里虽然是大家庭,在政府和社会的救济下不会挨饿,不会受冻,但毕竟不是长久之事,也不是长留之地。她说,她的家在北川县的璇坪乡五星村,那里山体被震滑,乡村已被湖水淹没,想回家已无家可归。“下一步怎么办?是个大问题。”
临时生活在体育馆一楼十九区廊道下的北川县擂鼓镇五星村双流三居民组的金永春告诉记者,他家和其哥哥家总共有十多口人,原来办了个永春小酒厂,用玉米做原料,酿造六十度左右的高度白酒,由于质地好受欢迎,每月都有二、三万元钱的收入。“地震一来,山体裂变,把河震没了,把村庄变成了湖,原来住的村子被埋到了几十米的湖水下面。”端着稀饭碗,一直站在旁边也听着我们说话的金永春的十八岁侄女金忠婷央求记者说:“叔叔,我们的村庄变成了湖,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帮我们找个地方建个新家吗?”
记者在九洲体育馆灾民救助点看到,来自全国各地救援物品源源不断送来,寄居此间的受难民众不仅得到各种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而且能及时得到安置和救济。救急已能满足,但对未来去处的安排没有着落却充满着忧虑。他们人在九洲体育馆,日思梦想的还是自己未来的着处。
落居在体育馆二层二十九号门侧的席光华、林丽、袁倩、陈学几位年轻学生告诉记者,他们的父母已在两天前赶到北川擂鼓家里收拾去了。他们说,因为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经常出现,大人们怕孩子受损不让回去。几个孩子告诉记者,实际上他们原来的家已经不复存在了,大人们只是旧土难忘,只是纷纷回去看看未陷下去的菜园而已。
正当记者准备离去之时,迎面走来一对充满稚气的少女,她们不仅向记者递上一本抗震避难救助手册,还亲切的嘱咐说,“叔叔,这里这几天还有余震,请你千万要阅读避震手册,千万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记者被孩童的爱心感动,不仅双手接下手册,还随口问道:“你们是志愿者吗?”
年龄大一点的小姑娘回答说:“也算是吧。我们既是在这里避难的灾民,也是帮政府发放各种宣传册的小志愿者。”
经过了解,小一点的小姑娘叫王雪平,十二岁;大一点的小姑娘叫邓世玉,今年十六岁。她们都是北川人,因为同一遭遇,相逢在九洲体育馆救灾安置点。
邓世玉告诉记者,地震中她的父亲被严重砸伤,现正在北川医院做截肢治疗;表姐杜航是北川中学高一(二)班的学生,今年十六岁,地震中不幸当场遇难;她的母亲和九十多岁的太祖母至今下落不明。她现在被政府救助安排在九洲体育馆内,叔叔阿姨对她照顾很好。
她说,她要学会做事,要多做一些有益的事,用来感谢关怀她的人。
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灾民救助点充满着九州的爱心,住在九洲体育馆的数万避难的地震灾民,也在深深的感谢关爱他们的九州人。
九州情深。
情满九洲。(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