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体育馆是(四川)绵阳市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绵阳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书记刘绪农在这里负责接待国内外的记者。昨日(5月21日)下午,刘绪农告诉本报记者:20日,一位法国记者到九洲体育馆安置点作了详细采访后说:“我原来以为受灾群众安置点是一团乱麻,但我现在看到的却和北京西站差不多,虽然人很挤,秩序却很好,要挑问题的话,我确实无话可说……”
绵阳市城区在这次地震中直接受损不算严重,只是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市民们基本不敢夜宿家中,因而漂亮的市区街道两侧,密密麻麻地布满各式各样自己搭建的临时帐篷。正因为受损不重,这座地级市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受灾群众理所当然地主要安置于此,而九洲体育馆就是该市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
关爱和鼓励充溢安置点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高峰时收容3万多受灾群众的九洲体育馆安置点。有关部门在半公里以外就设置了警戒线不让社会车辆驶入,记者凭证可以自由进出。
远远望去,上千顶帐篷密密地排在体育馆四周的草坪和广场上,体育馆主场馆外墙上,几条横幅醒目地挂着——“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同船共济共渡难关”、“党和政府永远和人民心连心”。扩音器里,除了播放寻亲的启事,就是反复地低唱着“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轻轻地捧起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
体育馆主席台前,在不同角度摆放着的9台电视机,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中央电视台的新闻。
这里不会有一个人挨饿
正值下午5点多,一些受灾群众来到安置点值班点,排着队领盒饭和干粮,记者现场看到,每份盒饭一般是一两样青菜,有少许肉。工作人员说:受灾群众人数太多,做饭菜有时来不及,所以数量和品种不多,不是每个人都能每天吃得上一顿饭,更多的时候只能以干粮充饥。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个安置点分为44个区,每个区交给绵阳市的一家单位“承包”,市直机关共有数百人在这里昼夜服务。
令人感动的是,每到吃饭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热心市民带着用桶装好的稀饭或者炒菜,进入安置点送给受灾群众吃。一些企业家还专门请人做好几大锅的饭菜,摆到安置点内让受灾群众排队领取。
对于3万多受灾群众来说,如不想吃饭,可以在体育馆随时领取方便面等速食。体育馆广场上成排码着从全国紧急送来的快餐面、矿泉水、饼干等食物,受灾群众只要开口就可以得到。但有两样东西是限制的,牛奶只能提供给10岁以下的孩子,而藿香正气水等药,是每位受灾群众每天都要按量吃的,医生说是为了保证受灾群众的肠胃消化,避免饼干等速食食物吃得让人消化不了。
千名志愿者的默默奉献
在体育馆广场前左侧,记者遇见了湖北老乡秦伟平,这位在上海工作了6年的老乡,是一家公司的执行董事,他此次带着行政助理,自备了10顶小帐篷,与10多名网友一同到灾区。他们在这里做两件事,一是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抚慰,二是给联系得上的灾区孩子们建立档案,回上海后发动朋友给他们以长期的支持和帮助。
看到秦伟平和助手两人挤在一个不到一张床铺大的帐篷里,记者问:“受灾群众安置点会不会安排你们的食宿?”秦伟平笑了:“我们自带干粮,连一瓶水都不会喝灾区人民的,否则,我们不是给灾区添麻烦了吗?”
据了解,在九洲体育馆安置点,每天都有1000余名志愿者前来进行各种服务。九洲体育馆的露天篮球场已被临时搭成两所帐篷学校,一所是小学,一所是中学,都只有一个大班,每天上下午各上一至两小时的课。
篮球场还有一个篮球架和五分之一个场地空着。傍晚7时,14岁的北川县漩坪中学初一学生张俊林,和几个伙伴一起打起篮球。他说,他的家毁了,但没有人受伤,他现在一家5个人与其他三家人一起住在一个大帐篷里,他现在最盼望的是快点回到真正的教室上课。(特派记者 韦忠南 张泉 陈世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