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电影片段里面,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催眠镜头:一块怀表在眼前来回晃荡数次,人就不知不觉进入了“睡眠”状态……
催眠,一个对多数人而言依然生疏而神秘的词汇。它是否真能解决那些失眠人群的困扰,它是否会让人做出违背意愿的错事,它是迷信还是科学,是魔鬼还是天使?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记者近日和催眠师吕承谕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并亲身体验了被催眠的经过。
透过摄像机镜头“探秘催眠”
吕承谕是美国SAPA(中美应用心理学研究院,是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一家国际性综合性应用心理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国际临床催眠治疗博士生导师,现常住杭州,曾因在青少年心理帮扶方面的贡献,于2005-2007年度荣获共青团杭州市委授予的优秀志愿者称号。但约访他并不容易。见到他的当天,他正在南京为江苏卫视《人间》栏目录制8集系列片“探秘催眠”。
透过摄像机镜头,我们看到吕承谕正在房间内为一名失眠患者做催眠治疗。房间很安静,灯光相当柔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睡眠环境。而房内的布置也很简单,除了一张柔软床铺外,最大的摆设物就要算橱柜了。橱柜里面放有类似怀表的水晶球、节拍器、沙漏和音乐播放机。而吕承谕正坐在床沿和闭目平躺的患者交流。
做完节目后,吕承谕告诉我们,无论是水晶球还是沙漏,它在使用中的用处无非就是让被催眠者专注于它,“专注久了人会产生疲劳感,就很容易被催眠”。但在实际操作中,催眠师很少用到这些道具,只要进行言语沟通,就能让患者专注于某样事物中。“所以一般来说,道具多用于舞台表演和催眠秀。”但播放机有时还显得较为重要,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精神放松。
催眠治愈了失眠症
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现代社会失眠者越来越多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房间外等候的时候,我们遇到了被邀请到《人间》栏目做节目的徐小姐。“我现在气色还不错吧。”徐小姐露出淡淡的笑容说,是催眠治疗“救了我”。
徐小姐毕业于一所医药大学,专业是中医治疗,可她一度也无法摆脱失眠的困扰。一年多前,徐小姐经常性地陷入失眠或浅睡眠的痛苦中,1点钟睡觉,5点钟就自然醒来了。“因为睡不好,脸都出现了浮肿。”徐小姐回忆道,而且每天的心情很狂躁,无端地对家人和同事发火,这让她的人际关系很糟糕。
徐小姐吃了不少中药,可效果并不明显。后来经朋友介绍,她认识了吕承谕。“催眠治疗我起初也并不是非常相信,完全是抱着一试的心态。”徐小姐告诉我们,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四五次的催眠治疗,她精神状态有了好转,失眠次数越来越少,到现在一天能睡满8个小时了。“每次被催眠的时候,整个人会感觉非常放松,真的很神奇。”
发呆和做白日梦就是“催眠”
在休息间,我和吕承谕交谈起来。电影里“神奇”的催眠表演容易让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巫术或伪科学。但吕承谕说,这是人们的误解,催眠有它的科学理论依据,并没有什么可怕。
他随手拿出一张纸,用笔在上面边画边做解释。他说,医学上,通常用β波、α波、θ波、δ波表示脑电波活动的四种状态。在β波段,人的脑电波非常活跃,也就是处于清醒状态。α和θ波段,人的脑电波活动趋缓,这正是催眠的状态中,其中α波为浅催眠,θ波为深度催眠。而到了δ波段时,脑电波活动已经非常的缓慢,这说明人已经完全进入了睡眠当中。
“其实不用催眠师,自己也能进入催眠的状态。”吕承谕说,比如发呆、做白日梦这就是一种催眠状态,你能感觉得到身边人在说话,但你并不清楚他们在说些什么。“只是自我催眠只能进入浅催眠的α波,而催眠师则能带你进入更深的θ波。那时的你,才会更加轻松,感觉思绪在空中飘荡。”
催眠实为心理治疗法
“催眠并不等于睡眠,那是一种误解。”吕承谕说,催眠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为了治疗失眠,失眠往往由心理问题造成,不从根本上解决,失眠也就难以得到根除。
“因此说,催眠其实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催眠师必须具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说着,吕承谕递出了自己的名片,名片上头衔很多,“劳动部认证心理咨询师”是其中之一。
吕承谕刚刚治愈了一个心理极度缺乏自信的18岁少年。少年长得很清秀,可总是不敢抬头看人,见到吕承谕时也老是低着头。“母亲说他爱上网,而只有上网时才会有他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自信和笑容。”吕承谕说,后来经过催眠,他发现少年曾经在上小学时,被老师揪着耳朵“游过操场”,当众出丑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那段历史在他的记忆里可能已经模糊,甚至早已记不得。但催眠可以打开人的潜意识,让他找到令他产生自卑的最初原因,然后运用复杂的心理治疗法,如心理暗示等,帮助少年重塑信心。”吕承谕说。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