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成为令人焦虑的社会问题。
1984年,刚刚复刊4年的《中国妇女》杂志刊登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此后不久,那位征婚的河南矿工娶妻成家。
岁月匆匆,转眼20余年过去,当初那个被称为“媒体征婚第一人”的矿工和他征来的娘子还好吗?
- 引 子
“那就是朱俊芳!”1月9日那天,顺着位于河南焦作的九里山矿新闻科干事的手指,在五六米远的车间扶梯上,一个光着脑袋,身高1.65米左右的小老头,正在寒风中缩着脖子冲大家憨笑呢。
“没有啥讲的哩!”得知笔者从北京赶来的意图,他摇了摇头说。在那位干事的协调下,他终于还是同意笔者登门采访。
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老房子,面积约40多平米,昏暗而阴郁。朱俊芳按亮了大灯,告诉笔者,20天前他家刚刚搬来。
朱俊芳的一脸皱纹似乎装满了心事儿。只是回忆起当年的征婚,他才渐渐生动起来。
- 无奈的征婚启事
1957年9月15日,朱俊芳出生在河南省商丘县娄店乡江庄村的一户穷苦农民家里。他们兄弟那4张似乎永远填不满的小嘴,过早地吃弯了父母的腰。在父母沉重的叹息和不间断的深咳中,他只读了3年小学,就回家操起了锄头。他是长子,别无选择。
16岁那年,经媒婆几番撮合,朱俊芳与邻村的一位姑娘订了婚。但是3年后,就在朱家东挪西借筹办婚礼时,姑娘嫌贫爱富,悔约了。
这在农村无异于奇耻大辱。他的父亲羞恼交加,撒手人寰;母亲也一病卧床不起。朱俊芳的嘴角烧起了几层火泡,流着泪外出打工了。
在500里外的济源县,他下了煤井。1982年,他又来到了焦作矿务局(现焦煤集团)冯营矿。直到27岁,他依然光棍一条。
组长王好义对朱俊芳的那点心思看得一清二楚。可是找人介绍,没戏:矿上像他这样下矿井的大龄农民工多了去了,都是娶不上媳妇的“老大难”。
1984年3月的一天,王好义灵机一动,提笔给《中国妇女》杂志社写了一封信,询问是否可以通过杂志征婚找对象。几天后,杂志社编辑真的就回了信儿。
王好义迫不及待地找到朱俊芳,谁知朱俊芳一听这事,就跟尿了裤子的小学生一样满脸羞红,还嚷嚷着:“那会中?在杂志上寻媳妇够丢人哩!”王好义急了:“找不到媳妇打一辈子光棍你不丢人!”
不由分说,王好义拖着朱俊芳到照像馆拍了照片,连同帮他写好的征婚启事一块儿塞进了信箱。
大约一个月后的一天,征婚启事竟登在了1984年《中国妇女》杂志第5期的《鹊桥》栏目:“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4人,房8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1.67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如谁家中只有女儿又有心招婿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或见面。”
王好义举着《中国妇女》杂志找到朱俊芳,朱俊芳心里却犯嘀咕:会有人应征吗,哪个姑娘能看上咱农民矿工呢?
十几天忐忑的等待,朱俊芳收到了第一封来信。
他慌忙找到王好义。王三把两把就撕开了信封,一瞧,便喊起来:“俊芳,一个上海姑娘看到了你的征婚启事,要和你交朋友哩!”
当时,朱俊芳就“傻”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但有人应征,居然还是上海姑娘!
更让朱俊芳吃惊的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应征信竟达到了百余封,而且还有东北姑娘和陕西姑娘,登门应征。这也让朱俊芳手足无措。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