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州4月16日电(江耘 周炜) 这几天,浙江德清县下渚湖湿地变得热闹起来,十只长相奇特的鸟在湖里游来游去。据了解,这些鸟是朱鹮,是浙江大学与德清县联合从陕西省引进而来的。
朱鹮是全球濒危等级最高的物种之一,上个世纪中期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一九八一年五月,中国科学家在陕西发现了七只野生朱鹮。此后,拯救工作立即展开。二十多年来,野外就地保护和人工圈养的朱鹮已突破一千只,暂时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命运。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方盛国,从二00一年起开展朱鹮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工作。“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人工圈养的朱鹮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种群退化现象,朱鹮后代中患夜盲症、白内障和翅膀外翻等遗传性疾病的比例有所上升。”方盛国说,一个濒危物种若要完全摆脱灭绝命运,并非仅仅是数量上的上升。
方盛国告诉记者,朱鹮要摆脱灭绝命运必须要有适宜的栖息地、种群数量快速增长,以及具有一个以上的繁殖潜力大和抗病能力强,且可随时向野外提供放归或重引入个体的稳定的人工种群。
对于朱鹮来说,目前实现第三个条件还有距离,这已成为我国朱鹮物种拯救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方盛国介绍,浙江大学与德淸县联合启动了“浙江朱鹮易地保护暨野外种群重建”项目,要将这些朱鹮作为“种子”, 开展维持朱鹮合理的种群结构与遗传结构的研究工作,从而提高其繁育子代的繁殖潜力和抗病能力。
方盛国从去年起为朱鹮寻找合适的栖息地,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论证之后,课题组决定让5对朱鹮前来德清下渚湖湿地“安家”。
据方盛国介绍,德清下渚湖湿地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保持着完好的原生态环境,十分适合湿地鸟类生活。
记者在下渚湖湿地看到,朱鹮的“家”很宽敞,每对朱鹮都居住在一个长、宽、高均六米的“大房间”里,每个“房间”都有一棵女桢树、一个窝、一根供栖息的树干和一小片活动场。在“家”的中央,有一个小水池养着一些泥鳅供朱鹮觅食。朱鹮们大多时候在树干上迈动优雅的步伐,偶尔伸展双翅飞行,有时发出叫声或用喙相碰两两“交谈”。
护送并前来指导朱鹮饲养的高级饲养员杨小曼介绍,这些朱鹮年龄最大的十岁,最小一周岁不到。“如果一切顺利,今年上半年就将有小朱鹮降生。”方盛国说,根据“浙江朱鹮易地保护暨野外种群重建”工程项目的计划,研究小组将在五年内开展朱鹮的种群重建,实现人工繁育朱鹮在下渚湖的放飞,从而使该项目成为朱鹮在我国曾经的分布区实现种群复壮的示范性工程项目。
据悉,此次朱鹮重返浙江,距离浙江发现最后一只野生朱鹮已有五十年之久。(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