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为什么会如此关注许霆案,或者说许霆案件的第一次判决结果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多的非议?腾讯、南都等多家网络都以情景再现的类似方式请网民设身处地地体验在相同背景下自己的选择。数万人参与调查,几家网站得到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
这次网调结果显示,面对这“许霆式诱惑”,约五成公众 “会多取”并为自己辩护“事后追究的话就说不是故意”。而表示“我不会多取,我会给银行反映情况”的不到一成。剩下的四成都坦白自己会“摇摆不定,想,但是不敢”。
调查结果表明,在许霆案过程中,公众都是在以代入的感情来选择自己的态度,比如之前对许霆的同情以及发现许霆撒谎后对他的非议。在整个事件中,每一个公众其实都是在进行自我拷问:“如果机会给了我,我会不会当许霆?”
专家分析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
面对诱惑9成人会有类似冲动
“公众的这种反应是有心理学基础的。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典型的‘神入’或者说是‘移情’。”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许霆案吸引了如此多公众关注的原因。
夏学銮教授说,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在讨论许霆案件的时候,都是把自己摆在许霆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的,因此公众前期同情许霆并一直反对重判的态度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普通人中九成多的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会有类似的冲动,产生这种念头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的,所以许霆会得到如此多的舆论支持。”
而对许霆的这种同情和关注也有非常深刻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夏学銮教授说,在社会学的标定理论中,有“原错越轨”的概念,就是说在别人没有发现或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做出越轨行为,这种“原错越轨”是不自觉的。
而与此相对的就是“再次越轨”概念,就是说越轨者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进行越轨行为,这就越过了法律规范的界限。
多数人终用道德要求制服冲动
夏学銮教授介绍,美国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就是列出了很多种美国法律不允许的行为,请答卷者诚实回答自己是否做过。调查结果表明,90%的被调查者曾经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有过一次或者两次违法行为。“九成以上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有越轨行为,像许三多那样的、有强大道德约束的圣人模范毕竟是少数。因此,在‘移情’和‘原错越轨’的双重作用和影响下,公众自然会同情许霆。”
夏学銮教授最后指出:“同情许霆只是限定在第一次判罚过重的情况下,而最终对他的判决应该已经平复了来自公众的舆论压力。因为,毕竟不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原错越轨’只有一次,多数人都能够用道德要求、正义原则、法律规范来制服这种冲动,公众对许霆的同情和谅解是不可能也不会没有限度,当许霆撒谎时,公众的反应正是最好的证明。”(周明杰)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