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七旬的“神医”陶老伯,凭着17条祖传秘方,帮助了不少贫困病人。然而在生活中受他帮助最多的却是一个名叫陶妹(化名)的小丫头——13年前老伯捡回家中收养的义孙女。为了坚持养育“孙女”,老伯不惜与子女分开居住;为了让她学习文化知识,老伯投入自己全部积蓄。
“神医”陶老伯13年来辛苦抚养“孙女”,但她一直没有户口,现在面临读书难的问题。
年龄悬殊但三人亲如一家
七拐八拐,记者终于在位于天河上社一条遍布出租屋的窄巷寻到了“神医”陶老伯的家。不大的客厅——几乎是一半药材、一半床。客厅一侧的墙面上,镶着一只硕大的药柜。正对街面是一张大桌子,这是陶老伯的工作台,平时用来帮病人诊断。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安详地坐在木椅上,他们就是76岁的陶老伯和老板廖婆婆。
房间的床上、床下和后屋都堆满了杂物,基本都是药材。陶老伯说,他家里至少存了三千多斤的药材,大部分都是自己上白云山等地采来的草药。虽然两人都已经年近八旬,但凡有病人找上门,无论贫富,他们都一视同仁。陶妹一直安静地在做着功课,脸上还挂者羞涩的微笑,这个家庭显得十分和谐。
为“孙女”不惜与亲人分居
1995年的时候老两口还住在天河员村,9月2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两位老人吵醒,陶老伯出门一看,门口放着一个小纸箱,老伯清楚地记得,纸箱上面覆盖着报纸和衣物,还有一张纸条,写着“1995年9月2日”。
老伯打开箱子:一条窄窄的毯子里面竟然包裹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孩。“当时她还不到3斤,个头非常小,奄奄一息。”陶老伯回忆说,路边走来两名清洁工阿姨央求他们收养这名弃婴。“我们家当时很穷,准备把她送到其他人家里养。但是他们都说孩子看上去有病,很难养大。”老两口把孩子留在自家。
到了9月15日,孩子又是咳嗽又是呕吐,几经周折,老伯把婴儿送到人民医院诊治,“医院检查了以后说她得了肺炎,要三千多元的医药费。我们实在给不起这个钱,只好又把她抱回家了。后来我试着用祖传的秘方,把自己熬的药含一口在嘴巴,然后对着她的天灵盖的位置轻轻喷洒,重复多次。没想到土方法还真把她治好了,而且从那以后她几乎就没生病过,一直都很健康。”陶老伯说。
从此,陶老伯和老伴就决定把婴儿养下来了,并为她取名为“陶妹”。但是,陶老伯和老伴的决定遭到家里人反对。为避免家里矛盾激化,陶老伯选择了搬家——从以前住的员村搬到了天河上社,从跟子女合住,到与老伴和陶妹3人相依为命。“我有8个亲生子女,30多个孙子,但为了养大这个孙女(陶妹),我宁愿到这里租房子住。”说到这里,陶老伯神情自然,没有丝毫伤感。
没户口无法升读公立初中
“我家里祖传17条秘方,活用300多种草药,可治很多奇难杂症!”陶老伯自豪地说。“来这里看病的大都是穷人,我的草药是自己采的,所以对他们一般只收些成本费。我行医多年,一共收到过20多面锦旗!”陶老伯还说:“如果有需要,我愿意把祖传秘方贡献出来,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陶妹今年13岁,由于一直没有广州市户口,陶老伯只能帮她安排在一间私立小学里读书。然而,已经就读6年级的陶妹,还有一年就要升初中了,没有户口的陶妹将无法进入公立初中。陶老伯感慨道:“我很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帮到她。当然,我再穷再困难都会支持她继续读下去。将来等她长大,我会把祖传的医术传给她,让她帮助更多的人,为社会贡献一分力。”
陶老伯曾经就此问题向民政等部门申请,但都没有满意的答复。“另外有人愿意让陶妹过继,帮她入户口,能读上正规初中,但对方要求陶妹跟着他们生活,就是等于要把孩子送走。我们相处在一起这么多年了,怎么忍心把她送走呢。”陶老伯说。(刘文亮、陆建銮)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