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有“明星委员”之称的广东省政协常委孟浩来到深圳火车站蹲点“抓小偷”。据称,春节期间孟浩在火车站曾被偷6000元。孟浩说,这次暗访可用“触目惊心”形容,上次向公安局提完意见,治安情况似乎并没有改善,“我打算把我今天看到的情况写信向深圳市有关领导反映”。(2月25日《新快报》)
身为政协常委,孟浩的行为似乎有点另类。蹲点“抓小偷”是公安民警的职责,政协常委亲赴治安一线,究竟是帮忙还是添乱?假如不是因为自己丢了钱包,他还会这样关注深圳火车站的治安问题吗?如此举动,究竟是出于公众利益还是个人私心?拉着媒体记者一起蹲点抓贼,这不是明摆着属于吸引公众眼球的作秀吗?
虽然,“明星委员”的此举会遭到非议,但笔者依然认为,这类“蹲点抓贼式”的行为,让这位广东省政协的常委更可亲可敬,其行为的意义远大于事件本身。在我看来,作为民意代表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其参政议政的方式不仅仅是在“庙堂之上”敢于放言无忌,针砭时弊;能够发挥自己的身份优势和社会影响力,进行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和公开行动,通过“行为艺术”向社会传递积极的信号,也同样值得嘉许。
在火车站丢了钱包,如果是一位有点“城府”的政协常委,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向当地公安机关的负责人反映,有了某某领导的批示,也许在短期内就能够迅速破案,个人不仅不会受到什么损失,还有可能收到当地治安部门的致歉信。如果再就此写一份提案,呼吁解决车站治安问题,作为他的履职表现来说,也算合格。但是,这样的做法显然不比蹲点抓贼的“行为艺术”更有影响。
政协常委到火车站蹲点,大家显然不指望他们真的抓到多少小偷,在现场所发现的治安管理方面的疏漏,顶多只是一些表面的问题和现象。但关键不在结果,而是行为本身就已经表达了一种语言和文字无法替代的尖刻批评,比之那些条理清晰的提案和逻辑紧密的讨论发言,更为直接和感性,容易引起社会公众更多的关注,能够更好地督促有关方面加大解决类似治安问题的力度。
有一种传播学理论认为:“人并非机器,不可能完全理性、不偏不倚不带丝毫个性地处理所有信息。”作为民意代表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关注公共事务,反映民生、民怨的时候,有一点个性色彩,多一些“行为艺术”,让意见表达更有张力和影响力,也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作者: 康劲)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