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22日起,以后每月22日都是“让座日”。21日,由北京市交通委、市运输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22日让座日”活动正式启动。这是继“排队日”后,北京市推出的第二次大规模倡导文明的活动,同时也是我国首个由政府层面推出的“让座日”。整个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公共管理部门宣称:“我们要让‘让座’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人们自觉的活动,让交通更加和谐。”(2月22日《北京晨报》)
显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让座”确实越来越已经成为一种“稀有”资源,而我们的社会,又特别需要这种良好的风尚。于是用政治的、经济的等手段来挽救道德,便成为了一种必要选择。此前,曾经搞过“有奖让座”和评选“明星乘客”的举措,而至于效果如何,在活动开始后就了无任何信息,语焉不详。你方唱罢我登台,“让座日”活动又隆重登场,这种由政府层面推出、裹挟着强烈媒体监督和“强力让座”气势而来的每月“让座日”,一时在坊间引起争议无数。
由北京市的月月“让座日”,笔者想起了昆明市的月月“无车日”。对于昆明市的月月都设立“无车日”的做法,被坊间认为是对于“无车日”和汽车社会本身的一种误读。其荒谬之处在于,把“意识”当成了“物质”,把一个简单的“潜在启蒙”当成了一个繁缛的“现实践行”,把一种号召当成了一种强制,把全民自由参与化为了政府管制。这样一连串的错位与越位,已经完全背离了设立“无车日”的本意与初衷。而现在,月月“让座日”其荒谬之处与月月“无车日”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然也是把道德意识当成了“物质”,把一个简单的“潜在启蒙”当成了一个还分什么四个阶段进行的“现实践行”,而动用公权力的力量,来组织媒体曝光拒绝让座乘客,更是在无形中把一种号召当成了一种强制,在隐性中把全民自由参与化为了政府管制。“让座日”活动的强烈的政府意志痕迹也欲盖弥彰。
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即使暂且抛弃这个荒谬之处,跳出纠缠于价值判断的争论,那么,从一个事实判断的角度考虑,月月“让座日”能否寻找到当今社会的“真君子”,能否启动沉睡的道德资源,这种方式能走多远,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首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的月月“让座日”,有着鲜明的“运动式执法”嫌疑。道德意识的唤醒及其呵护,需要的是持久的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心血来潮的一阵风;其次,这种具有明显管制和强制色彩的月月“让座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公众的对抗与反感心理,使公共管理部门的这种“家长作风”和“父爱主义”可能适得其反;最后,公权力的魅影再次掺乎道德领域,其实一直面临合法性危机。
公共管理部门应该意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国民的文明素养,公民的公共精神以及一个健康和谐的市民社会氛围,也不是一个月月“让座日”就能所培育出的。要想真正从根本上对国民素质进行提升,从一个宏大的背景下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国民公共空间和公共精神,尚需要一个多向度的规则和制度文明来直面那些“活着的传统”,直面那些历数千年而不衰的“隐性社会”,来洗涤“隐性社会”下的诸多潜规则原理。显示,这个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价值体系的修正甚至重构。因此,月月“让座日”能够走多远,以及能否启动人们心中的道德资源,以至使良好的道德发生与巩固,确实难以让人乐观。(石子砚)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