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连年频发的极端天气让人们感到,准确的天气预报实在太重要了。
“天有不测风云”,谁都知道天气预报不可能天天报得准确无误,事事说得严丝合缝,可一旦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就难免抱怨预报“不准”。
我们不妨把天气预报比作翻译。在语言翻译中,通常所说的“信、达、雅(忠实、通顺、美好)”,乍看起来是基本要求,做好却殊为不易。比起人类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不知要复杂多少倍,在这个意义上说,天气预报是难度极高的翻译。
气象工作者根据自然表征作出的判断,是非常专业的,环流、云团、气旋、高压脊、南支槽等等术语,是他们会商天气发展变化时的常用语。但天气预报全说行话,显然行不通,还要把专业的语言转化为人们一听就懂的大白话:明天是晴是阴、是冷是热,刮风还是下雪,会不会影响飞机正常起降,是否能开车出行……
这些化繁为简、由深而浅的天气预报语言,要做不到“信、达、雅”,轻则使人受到风吹雨淋,重则导致严重后果。信,就是报得准确;达,就是报得明白;雅呢,我们不妨理解成预报手段丰富多彩,尽可能把信息传递到所有人手中。
今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到许多群众的生产生活。各地、各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努力减轻灾害损失。气象部门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加强与公安、交通、供电、通信、安全监管部门的联系,为各级政府抗冰救灾,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比较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受时间、空间和传播手段限制,很多人不能及时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情况,如今大有改观。手机短信、12121电话、网站、公共场所电子大屏幕等,把信息送到千千万万人的眼前、耳边。像浙江台州一样,不少地方创新服务手段,把气象信息送到偏远的渔村、山沟,让听不懂普通话的老翁老媪也能预知风雨。
不过,从这次雨雪冰冻天气的预报预警来看,我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离世界先进水平、离公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信、达、雅”的天气预报,还需要各级政府和气象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武卫政)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