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许多人用手机发短信互送祝福,分享喜悦。然而,夹杂其中的一些“黄段子”却影响了这种节日的喜庆与和谐。
“黄段子”遍地开花
“黄段子”或者叫“荤段子”,何时出现无法考证。如今随着手机的普及,“黄段子”开始不分场合、性别、年龄,在每个人的手机上、在嘀嘀的摁键声中遍地开花,四处泛滥。
由于手机短信传播的特殊性,短信接收方是完全被动的,实际上手机用户对“黄段子”是完全不设防的,手机“黄段子”已经是不管时间、地点无孔不入了。作为便捷、经济、快速、隐秘的传播新宠,手机短信成了“黄段子”的重要载体。从小圈子和交际场所传播,迅速渗透到办公室、会议室、酒桌、互联网等社会的每个角落,生长的土壤非常“肥沃”,大有成为一种低俗文化潮流之势。
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用上了手机,原来在社会上流传的“黄段子”也开始在学校里流传起来。某市心理咨询中心对10所中学所做的调查显示,初中生中有20%—30%发送、接收过手机短信,高中生中比例达到40%—60%。这些短信息三成以上是“黄段子”,在有些人群中甚至高达70%。大多数学生收到这样的短信后,还转发给同学取乐,个别人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该咨询中心表示,由此造成相关的心理疾患,如神经衰弱、焦虑等发病率上升。
从道德范畴到法律层面
对于被动接收的一方来说,“黄段子”的骚扰常常让人苦不堪言。夫妻因此反目、同事因此尴尬、朋友因此翻脸的事情时有耳闻。而当接收者为未成年人时,手机“黄段子”的危害显然就更大了。
然而,对于手机“黄段子”的盛行,不少人却认为无伤大雅。一项调查显示,认为“黄段子”是“色情的”占35.6%;认为“不好说”的占45.5%;认为“发送‘黄段子’该指责”的只占19.1%,而认为“发送‘黄段子’很正常”的竟然占到了64.2%。那么,“黄段子”果真无害吗?
一位专家认为,“‘黄段子’对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不能低估,它与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等行为一样,都是不文明的表现。许多‘黄段子’可以说是一种精神污染,甚至是一股色情浊流,对于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更是洪水猛兽。如果耳闻目睹的尽是些格调低下的东西,思想就会受到腐蚀。而特别低级下流的‘黄段子’,其性质与黄色书刊又有何区别呢?”
另一位专家对“黄段子”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虑。他说:“通过声讯信息传播淫秽内容绝对是违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制作、传播淫秽信息都属于犯罪行为,如果有人大量发送黄色信息,情节严重,就有可能涉嫌构成污辱罪,应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其实说到底,‘黄段子’是一些人低级趣味的表现,是这个时代文明中的不和谐音符,是低俗文化的噪音。要从源头上对这些信息的传播加以限制,必须做到:第一,不造;第二,不传;第三,不信。另外,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手机文明的宣传和监管。”专家建议说。
以健康对抗庸俗
随着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短信、彩信、彩铃等已经发展为城市水泥丛林中的一种“文化快餐”,缓慢而有力地在大众文化中渗透,影响着大众语言环境。一个普通的用户如果不经意地制造、发送或转发了一条“黄段子”,就可能影响上百人的语言环境——这可能包括一些未成年人。对于这一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封堵”。对于一些传播不良内容的信息源——特别是隐藏在各个角落的黄色网站坚决予以打击,推进绿色网络文明,尽量减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接触“黄段子”的渠道。二是“疏导”。就是引导大众从正面的、积极的方面抒发自身的情绪。毕竟,大多数人都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如果通过适当的手段将这些真、善、美的情感诉求加以引导和激发,将达到以健康对抗庸俗的目的。而这些情感的引导和激发,需要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推动和促进内容健康的创作与传播。
“红段子”就是在这样的关头应势而生。广东移动提出“红段子”概念、“红段子”营销,以有趣对抗无聊,以健康对抗庸俗,重塑了整个短信市场的风气,为拇指文化的扩张与延伸创造了一个健康明净的大环境。可以说,低俗的短信风气给拇指文化蒙上了一层阴影,健康的短信文化则展现了社会责任感。
弘扬主旋律的主流文化并不是将消费文化推到对立面上,而是与之形成互动和默契,主流文化并不完全否定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也不一定会排斥主流文化。在文化信息时代,主流文化应该引导整个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此,才会塑造出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社会,一个有生命力的社会。既要大力弘扬主流文化,又要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传播就是老百姓和青少年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享用短信“文化快餐”,别忘社会责任!(李莉莉)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