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二月三日电 题:有多少“年味”可以再来?
——西安鼠年市场一瞥
中新社记者 冽玮
经过数千年的沉淀,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对春节吃的渴望已经淡化。祭祖、祈福、放炮、贴春联……这些饱含中国元素的春节符号,成为国人津津乐道又怀念不已的“年味”。
春节庙会传递“经典”
“借问祈福何处好,路人皆指城隍庙。”一月三十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一种民间传统的祈福祭灶活动在西安都城隍庙隆重举行,拉开了“二00八新春祈福庙会”的序幕。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家住西安市含光路的于淑凤大妈满脸兴奋,重温昔日久违了的热闹和乐趣,用这首民谣向孙子讲述过大年的种种风俗。对于奔波于“水泥森林”中的人而言,祭灶拜火神、挂祈福牌、秦腔、社火等热闹场景,也使庙会变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平台。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娱乐性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过年逛庙会成了不可缺少的内容。据了解,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很怀念这种民俗,陕西师大的退休干部王景堂说,现在生活变好了,“年”没了,就得把年找回来。
春联灯会演绎“时尚”
鼓吹连天沸五门,灯山万炬动黄昏。被称之为西安城墙十大文化活动之一的春节灯会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春节城墙逛灯会是西安人的重要活动之一,也吸引了大批的海内外游客,赏灯盛况热闹非凡。每到入夜时分,古城墙流光溢彩、璀璨如昼,重现大唐盛世灯会的辉煌景象。
史载,唐代元宵“灯节”盛极一时,京都长安沿街搭起彩绘戏棚,挂上精制花灯,宫廷市井、大街小巷、酒肆茶坊,均“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公元七一三年,长安制作的大型“灯山”高达七米,共有各种彩灯五万多盏。二00八年新春灯会,将于二月四日开展,是历年新春灯展投资规模最大、花灯数量最多的一次。特别增加了以奥运为主题的灯展区。
从二00六年起,西安每年春节面向全球征集城门春联,吸引了数万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墨客参与。寓意深刻、制作精美的城门春联,与墙上辉煌的灯火融为一体,成为西安夜景中,最壮丽的一景。
从“唐都上元不夜城”到北宋张择端笔下的汴河两岸,再到即将开场的西安城墙主题灯会,这幅市井风情画卷历经百载延展至今,看不完,乐不够。
正月秦腔表达“传承”
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的今天,陕西人对“年味”也更加重视。正月里秦腔“吼”起来,就是此间“过大年”精神生活的最好诠释,秦腔的旋律已通过世代传承而融入到了他们的血液之中。
这几天记者所到乡村,看到很多地方都在忙着请戏班,几乎村村都有戏台,或砖木结构,或水泥筑成,或纯粹的黄土垒就,总是给秦腔留着一片阵地。村子富不富,就比戏台阔不阔,戏台是一个村子的脸面。不管雨水如何,收成怎样,过年时总要“唱大戏”,一家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同台。戏是老戏,调是老调,从正月初三四开始,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六。
在城市里,秦腔则不断推陈出新。鼠年正月初五到十五,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又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视听冲击,该剧把古老的“秦腔”配以交响乐和舞蹈,使其更加富有现代元素。
人们一边叹息年味变淡了,一边却选择忘记传统年俗……其实,也可有别的选择:从今天起,按年俗过这个年……(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