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给施主们讲故事来了。”释戒嗔这样开始他的讲述。
2007年4月27日,一个自称身份是出家僧人的网友“戒嗔”,首次在天涯发帖“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把我的寺庙生活告诉大家”,10天内点击高达36万余次,回复6000余条,因争议过大,天涯曾一度关闭此帖,以平息网友争议——但戒嗔的帖子仍在继续,更令世人惊讶的是,由于他的故事人气太旺,广州一出版商已经把他的故事集结成书《戒嗔的白粥馆》,将于出版,出版商称:书还没出,订单已达到5万本。
走红网络:小和尚煲出“心灵蘑菇汤”
记者近日在某门户网站上看到了《戒嗔的白粥馆》提前曝光的书样电子版。跟此前记者在天涯论坛里阅读多则戒嗔故事一样,戒嗔讲述的都是自己身边的小故事,但每个看似平常的小故事,都暗含禅机,在释戒嗔恬淡如水的讲述中,带给阅读者意外的启迪。网友纷纷称赞戒嗔的故事类似于杂志上的“心灵鸡汤式”的文章,但这位 “中国版一休”却幽默地回帖说:“戒嗔是吃素的,这些故事永远不会是心灵鸡汤,最多也就是心灵蘑菇汤。”
2007年6月13日释戒嗔开了博客“戒嗔的白粥馆”,7月开论坛,截至12月31日,单日点击数一度超过35万,总点击数超过1300万,回复超过10万条,注册成员超过4万人。2007年12月5日,释戒嗔力超李银河、易中天、余秋雨、王朔、海岩、孔庆东、郑渊洁、赵丽华等文化名人,成为腾讯网评选的第一文化名博,被誉为“史上最红小和尚”。
身份成谜:真和尚还是假炒作?
释戒嗔出名后,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谜样人物。戒嗔这样介绍自己:小时候因为家贫,12岁时被母亲送入寺庙,母亲不断地给方丈磕头,一直到方丈收留了他,如今已经20岁出头的戒嗔,因为从小喜欢听师父讲故事,在天明寺的施主为僧人们捐献了几台电脑并可以上网之后,戒嗔也开始尝试着在网络上讲哲理故事。在发帖之初,戒嗔曾引起网友热议:遵守清规戒律的和尚该上网吗?戒嗔一度请求天涯封帖,但后来得到师父的支持才继续开帖,并最后成为他都没有意想到的网络红人。
释戒嗔走红后,有网友为他的故事自发配图,把他的故事到处转载,还有喜欢他的网友根据戒嗔所述的 “淼镇”、“天明寺”,到江浙一带地名相同的地点去寻找他,但由于戒嗔所说的地名、寺庙名是化名,小和尚的身份至今未确认。网上也有不少人质疑,“释戒嗔”未必真是 “小和尚”,或许他就是书商为炒作新书而虚构的“人物”。
出版商:“戒嗔”6月露面
戒嗔的书即将问世,记者昨日几经辗转,终于联系上 《戒嗔的白粥馆》的出版商丹飞。
早在去年5月,就有近百家出版机构在戒嗔的帖子里向小和尚大抛绣球,寻求小和尚联系方式,表示愿出足额香火钱,只是为了小和尚同意“施主们”将小和尚故事出版成书。但小和尚却“按兵不动”,直到丹飞打动了他。丹飞介绍说:“我去年10月底,在天涯上小和尚的帖子里留言,想接触他,一周后他回应了我,因为他感到我的留言对他的作品理解得比较深入。我们通过QQ和电子邮件联系,最终敲定了这次出版计划。”
丹飞表示,他目前无法对媒体透露小和尚所在的实际地点,但付给戒嗔的创作版税并不算低,戒嗔表示要拿这笔钱的大部分来捐献给山区的儿童,其他的交给寺庙处理。目前戒嗔还未告诉丹飞确切的账号,也还未收取稿酬。
对于戒嗔是否确有其人,他的身份是不是僧人,这次出书计划是否涉嫌利用网络进行炒作等疑问,丹飞表示:“我们就连出版合同都是通过电子邮件签的,我至今没到他所在的寺庙去探访过他。因为我相信他是真正的僧人,见不见面并不重要。6月左右,戒嗔答应将亲自出面跟他的读者见面,当面讲述他的故事。”
戒嗔的小故事
戒嗔的故事都是身边小事,在戒嗔的故事中,充满了这样来自生活的哲语,朴实无华的讲述颇有“润物细无声”的力度,像白粥一样味淡而暖心,譬如:“每个人都行走在蓝天之下,如果你没有感觉到,那是因为你没有抬头向上看。”“智缘师父左手有点残疾,如果你从左边看他,他就是残疾的;如果从右边看他,他就是健康的。”“如果想被阳光照耀,就只有站在庭院中间,一味地躲在角落里,佛也没有办法。”“有时候,我们苦苦追寻着一个答案,却始终没有意识到答案早已经在我们手中了。”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