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毛泽东的侄女,她向来不愿流露自己的特殊身份。她说:“一切都要靠自己,不应该在伯父这棵大树下谋取自己的好处,这是我们毛家后代恪守的原则”
作为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她极力推介以湖南韶山地域饮食风俗为底蕴、以毛泽东的个人饮食习惯为特色风格的家常风味湘菜——“毛家菜”
毛家首个“下海”者
1959年夏天,毛泽东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韶山时曾留下了一张人们熟悉而又珍贵的照片。当时,毛泽东欣喜地看到了家乡的巨变,看到了解放初还孤身一人的堂弟毛泽连如今已是儿女绕膝,他高兴地抚摸着一个小姑娘的头,一边和乡亲们共话离情。这个只有6岁的小女孩,就是今天早已年过半百的毛小青。“当时年纪还小,没有什么印象,只知道当时我们的生活、上学都是伯父给费用。”毛小青说。
时光如梭,一晃过去近半个世纪。2008年刚刚开始的时刻,记者对毛小青进行了专访。
记者见到毛小青,是在韶山冲毛泽东祖屋东茅塘的毛泽连家。毛小青的父亲毛泽连,是毛泽东排行老九的堂弟,比毛泽东小20岁。从1949年到1960年,毛泽东每年都要从自己的稿费中寄300元钱,接济毛泽连一家的生活。
毛小青,白皙的圆脸,穿着一身红棉袄,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给人一种干练的印象。见过她的人都说从她身上似乎能够找到毛泽东当年的影子,也有人说她很像她的姑姑毛泽建。她用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像聊家常一样,给记者讲述了她与毛家亲人们的特殊亲情和她成长奋斗的人生故事。
1969年国庆20周年之际,她随父亲到中南海住了两个月,伯父的工作格外的忙碌,但他老人家还是抽空与他们父女俩拉家常。那时,毛小青跟伯父提起想到部队当兵的愿望。伯父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你现在还年轻,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婉拒了她的请求,毛小青只好知难而退。回到韶山后,她以学生代表的身份,被当选为湘潭地委委员。
1970年,毛小青在家乡韶山报名参军入伍,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了绿军装。她开始当的是通讯兵,随后由部队推荐进桂林陆军学校学习有线载波专业两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军区通信总站,却仍是一名普通士兵。部队的首长和战友并不知道她的特殊家庭背景,她也从来没有流露出特殊的身份,始终坚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曾经有人说她“傻”,要是讲明身份,早就有可能把她提拔上去了,但是,她说她从不后悔,“一切都要靠自己,不应该在伯父这棵大树下谋取自己的好处,这是我们毛家后代恪守的原则。”1976年,毛小青转业回到长沙,被分到湖南广播设备厂,成为一名技术骨干。
1993年,她被调至湖南省旅游局工作,出任汉城大酒店副总经理。1996年,在李讷大姐等毛家亲人的鼓励下,毛小青到北京东城区华龙街创办了北京毛小青美食城。今年54岁的毛小青是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也是毛家第一个“下海”的创业者。
毛泽建烈士的模特
毛小青告诉记者,韶山冲里的不少人说,在她这一辈女孩中,她长得酷似23岁担任游击队长时牺牲的姑姑毛泽建,而且连性格、爱好、说话、办事都像。令人遗憾的是,泽建姑姑只留下一张中学时与同学们的合影,又不很清晰。上世纪60年代,一群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家、画家要为毛泽建烈士塑像作画,他们都拉毛小青做模特。毛小青称,那时自己可紧张啦,窘得手脚都不知往哪里放才好。一位画家还跟她开玩笑,说她什么都和姑姑一样,只是更漂亮些。她说,这可能是自己的生活条件比姑姑那个时代优越得多的缘故吧!
毛小青深情地说,伯父在毛家“泽”字辈兄弟中排行老三,她父亲毛泽连排行第九。他们“泽”字辈共有10男1女,惟一的女性是她的姑姑毛泽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那一辈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到解放时幸存下来的只有毛泽东、毛泽连、毛泽青三兄弟了。父亲毛泽连12岁时就给伯父当通讯员,16岁时就做地下工作,一次他夜间送信,在回营地的路上,为逃避敌人追捕,匆忙中左眼被树杈扎伤了。他忍着剧痛跌跌撞撞地跑回家,为躲避敌人,不敢出去治疗,左眼严重发炎导致失明。后来炎症继续蔓延,不到20岁他就不幸地双目失明了。在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里,父亲度过了一个个失去光明的苦日子。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伯父得知堂弟泽连因双目失明孑然一身,很是难过,派专人把他接到北京。毛主席在百废待兴中忙里偷闲,细心地关怀着来自家乡的堂弟,并出钱送他去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医院经过认真检查,决定为他挖去左眼球以免炎症继续伤身。她父亲毛泽连于1995年病逝在韶山,享年82岁。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