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97年,上蔡县卢岗乡看花楼村的400多亩耕地被县委县政府以建公园的名义征走,王惠庄村民组的300余名村民自此变成了“三无”农民(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经商无钱)。10年过去了,这片土地没有建起公园,而是建起了一个花木场。更让农民无法接受的是,他们的口粮田很有可能是被骗走的,当初县委县政府征地时并没有合法手续。
耕地被征走 农民变“三无”
12月20日上午10时许,上蔡县花木场,天气干冷。许满庚满怀深情地把一捧黄土举到眼前,“十年了,已经整整十年了!我做梦都想着能够在这里种庄稼!”说着话,他扭过脸去,偷偷地用袖口擦拭着眼角。
许满庚今年已经57岁,10年前从土地上被赶走的一幕至今难忘,“1996年年初,村民接到通知,县委县政府要征用我们的耕地建蔡明园公园。我们村一共260多亩地,建公园要征走240多亩。”
“蔡明园公园计划占地900多亩,其中包括卢岗乡看花楼村400多亩,蔡都镇南关村大概500亩。当时县里财力有限,负担不起,就采用了两种方式。看花楼村的地是一次买断,每亩地补偿12000多块钱,南关村的地是租,每亩地一年的租金是800斤小麦。”12月20日下午,上蔡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说。
“农民看地亲,我们都很舍不得。在一次协调会上,县委李副书记很生气,把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扔到地上摔得粉碎,群众谁也不敢提意见了。”许满庚说。
1996年收获了最后一季麦子后,王惠庄群众心不甘情不愿地从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上离开了。“工人失业叫下岗,我们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存最基本的依靠,变成了‘三无’农民,成了游民。”许满庚说。
被征耕地转租给花木场
一晃10年过去了,在被征用的土地上,公园没有建起来,一个大规模的花木场却横空出世。
12月20日上午,在王惠庄部分热心群众的带领下,记者从一条小路进入了花木场。花木场北半部密密地栽种着成片的雪松,大的已经有4米高、碗口粗,一株株枝繁叶茂,苍翠欲滴。在北方冬季这个满目凋零的季节,能够在这样一个绿色的海洋中自由地呼吸,无疑是一种享受。但王惠庄群众看到的却只是背后的故事,“这些雪松1998年前后栽的时候很低,还没有小指头粗,这些年行情不好,卖不出去就长成了树。要是种上庄稼,不知道好多少倍。”一个群众说。
在花木场中央,立着几间已经破旧的瓦房,挂着河南省XX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牌子。“这里没有什么公园,围墙以内都是花木场。”一个临时受雇于花木场的农妇说。
“那个地方原来确实是要建公园的,刚开始投资方的资金迟迟没有到位,后来又因为合作方面的一些原因中途退出。地不能闲着,当时上蔡正在大力发展花木种植,县里就租出去种花木,每亩地每年租金大约是60元。”上蔡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人说。
县委县政府违法征地?
更让王惠庄群众无法接受的是,县委县政府当初在征用这些土地时,很有可能没有取得合法手续。
“2001年,村民代表到市县土地部门了解、反映情况,”许满庚说,“驻马店土地主管部门提供给我们的文件证实,县委县政府当初在征用这些土地时,手续不合法。”
这些文件共5份,分别是1995年、1997年当时的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关于上蔡县兴建蔡明园公园以及征用土地的批复。涉及土地征用的批复文件4份,分别是上蔡县古蔡文物馆项目、儿童娱乐场项目、植物园项目、(蔡明园)公园办公区项目。这四份文件涉及的土地事实上都是卢岗乡看花楼村1996年被征用的、计划建公园的土地一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也是非常接近,最早的一份是1997年1月10日,最晚的一份是当年的3月10日。这四份文件显示,当时的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批准上蔡县县委县政府征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废河道)只有116亩多,距该县1996年征用的400多亩耕地尚有不小的差距。
“不能光听群众咋说,建公园征用的土地我们后来分期分批完善了手续。”上蔡县国土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
该负责人的话是有所指的。记者在驻马店市国土局采访时了解到,2005年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上蔡县2005年度第一批乡镇建设农用地转用的批复(豫政土(2005)102号文件)中,同意将看花楼村(包括王惠庄村民组16.2公顷耕地在内)的20.3334公顷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至此,加上当时的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的批复,看花楼村1996年被征用的400多亩土地终于全部“完善”了手续,不过时间已经过去了9年。“这属于未批先占、少批多占。”驻马店市国土局一知情人说。
请人录下荒芜情景作开垦证据
12月21日早上6时许,已经82岁的刘玉莲又早早地来到村头加油站里的一个收费厕所站岗。许多年来,顶着寒风、冒着酷暑、闻着刺鼻臭味在这里看厕所已经成了她的一项神圣的使命。“看一天厕所,收的钱够我们全家买馍、买面条的。”刘玉莲说。刘玉莲和唯一的儿子在一起生活,儿子、媳妇在县城打零工,收入不高,也不稳定。为了尽量帮衬这个家,年迈的她不得不亲自上阵。
失去土地后,由于没有工作,王惠庄的群众中,除了个别生意人,大多数人的生活逐渐陷于困顿,年迈的老人亲自上阵看厕所、当保安,甚至在附近市场帮人装卸货物、出苦力成了常见现象。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王惠庄群众把眼光转回了花木场,转回了最熟悉不过的土地。“2004年,花木场占我们村的那部分土地大面积荒芜,杂草有一人深,我们看着心疼得不得了。”许满庚说,“但要开荒,我们又有顾虑,因为我们的地已经卖了,哪怕只卖了一分钱,毕竟也是卖了。”
后来,王惠庄的群众想了一个办法,请来电视台的摄像师,把荒芜的土地拍摄下来,刻成了光盘。“如果上头追究起来,我们就可以拿出证据,说开垦的都是荒地。”
荒芜土地上建起“集体农庄”
随后,人们耕种的兴奋和激情被愤怒、悲伤所取代。“花木场种了几年树,原来平整的土地被挖得不成个样子,下面全是树根,不知道别坏了多少铁锨,很多老人一边干活,一边落泪,一边骂。”
几十个人忙活了将近一个月,总算开出了60多亩地,满怀希望地种上了小麦。“地虽然还是原来的那块地,但好土都挖走了,剩下的都是生土,没啥营养。下边又全是树根,不长庄稼。”许满庚说。
为了显示公平,参与开荒的群众一致同意记工分,干一天算一个工,收获完庄稼再分成。“头一年用了2800多个工,却只打了6000多斤粮食,一个工只分到了2斤多湿小麦。”许满庚说,“第二年情况就好多了,虽然产量还是不高,但劳动量少了,一个工分到了8斤多湿小麦。”
“刚开始开荒的时候,县里都很反对,派出所也放出风声,说要抓人。后来总算是挺过去了,现在县里没说支持,也没说反对。”许满庚说。
“我们是农民,我们希望有自己的土地。”王惠庄群众这样对记者说。 (记者 侯伟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