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四川)博物馆新馆明年将开馆,1个多月来,近30万件文物已悄然从成都跳伞塔“老家”,全部安全迁至浣花溪新居。据悉,这是西南地区博物馆首次大规模文物搬迁,也是全国少有的省级博物馆整体搬迁。如何保证珍贵文物无损?珍贵文物怎样安全穿过闹市?昨(9)日,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卢越向本报(注:四川日报)独家披露了文物搬家全过程。
出库:拆房破墙,起重机吊起青铜像
“一二三,起!”11月20日,是大型石棺、石刻、青铜像等国家一级文物的搬迁,也是所有文物搬迁中分量最重、体积最大、级别最高的文物搬迁。
一走进省博物馆,就看到停放在空地上的大型起重吊车和平板大货车。它们是为高约3米、重近2吨的大型青铜江渎神像准备的。不过,库房里的神像,无法从大门“走出去”。专业人员先拆房、破墙,直接把老库房分解得“支离破碎”,然后在大型起重吊车的“牵引”下,神像一点点离开地面,越升越高,又渐渐降低,放在平板货车上。
新博物馆内专门为神像等大型文物留出了没有房顶的房间。大吊车再次发挥“威力”,把神像从货车上直接吊升,从屋顶慢慢放入库房内定位固定。等所有大型文物都“落户”了,再把屋顶盖好,一切就OK了。
包装:量身定做,保障文物不受伤
省博物馆文物种类众多,每种文物又有不同的特性,书画容易受潮、瓷器陶器容易破碎,怎么保障文物在“搬家”过程中不发生意外?
“特殊的材料,特殊的手段,加上特殊的包装。”卢越说,根据各门类文物特点,采取不同的包装方式。比如,书画等纸类文物容易受潮,也容易遭虫蛀,就在包装盒里放入防潮、防虫、防霉材料。容易破碎的瓷器,专门按瓷器大小定做木匣子,同时放入防震动、防挤压的填充物。而石刻文物,则需先放到量身定做的泡沫垫上,再放到用木条拼成的两层“底架”上,石刻表面再用泡沫保护,最后才用布条捆绑固定。这样,即使运输过程中遇到震动,石刻也一点不会“翻身”。
经过分别包装的文物,放入大的木箱中,再标明序号。记者看到,每个木箱上至少有三种编号。这样,除保管员外,没有人知道木箱中装的是什么文物。
设备:专业公司,北京开来“气垫车”
这次搬家,省博物馆专门从北京请来一家专门搬迁文物、珍品的专业运输公司,国家博物馆的文物搬迁也是请的这家公司出马。公司专程从北京开来三辆庞大的“气垫车”,充当本次文物搬迁的运输“主力”。
“气垫车”外形看起来和大型集装箱一样,是一种特制的全封闭的车辆,配有防震气垫。并且,“气垫车”的尾部有自动升降板,不需要人工搬运文物上下车。消防和防雨设备也有配备,能防大雨和火灾。
押运:荷枪实弹,运输路线每天不同
此次文物搬迁是“一级保卫”。从跳伞塔“老家”到浣花溪新馆,交警、特警、武装押运人员统统上阵,全方位护卫文物安全。每次出发,最前面警车开道,然后紧跟着三辆文物运输车,其后是护卫车,最后是警车押后。每辆文物运输车中,跟有荷枪实弹的警察和武装押运人员,都全副武装做好应急准备。
在搬家之前,省博物馆拟订了三条运输线路并交给成都市公安局备案。每次文物起运前,又会根据成都市公安交警指挥中心掌控的道路拥挤情况选择行驶路线,因此每天的运输路线都可能是不同的。沿途中,还有巡警在每个路口疏散交通,以便车队不受干扰顺利到达目的地。文物运输车上还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并与成都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联网,车队的行驶情况全程监控在“天网”之下。
准备:提前两年清点“家底”
早在2004年,省博物馆就开始对文物进行基本包装,为搬迁做准备。“搬迁也是清点‘家底’的过程。”第一次摸清“家底”,省博有文物26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343件,二、三级文物102076件。“不过这并不是最后数字。”因为当时还有些文物因长期放在库房内保存,甚至没有进行定级,除管理该文物的保管员外,谁都没见过。此次搬迁仔细清点,原来省博物馆共有文物近30万件!
文物包装箱上的编号就是为文物清点所用的。每次文物从旧库房出库时,保管员和搬运人员都要一个个登记,到新库房入库时,再共同点数核对。每箱文物要经过三次反复验号才能出库或入库。“正是注重了细节,才让所有文物全部安然搬迁到新家。”(记者 陈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