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空巢家庭”,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由于子女外出工作,独自居住在家的老人。而现在,社会学家们发现,“空巢家庭”不再只是老年人生活中独有的现象,而是出现了“中年化”倾向。在日前开幕的全国首届和谐家庭高层论坛中,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发表研究文章提出了“中年空巢现象”,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逐渐成长,离开家庭外出读书等,中年家庭提前进入“空巢”状态。专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家庭结构不断向“三口之家”的模式发展,“中年空巢家庭”将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案例
每天给女儿打过电话才安心
“我们一家子,所有的下一代全都不在身边,姐弟三人,现在就是三个空巢家庭。”在事业单位工作的蔡立仁先生,刚刚把自己读高中的女儿送到英国利兹念书,也是他们姐弟几家里最后一个离开家的孩子。
蔡先生大姐的女儿在北京念书,二姐的孩子念高中的时候去了新西兰。以前姐弟几个定期组织家庭聚会,大人孩子一大堆,热闹得很,但是现在,孩子都不在身边,几个中年人聚在一起,感觉挺没意思。“已经好久没有组织(聚会)了,大家都没什么动力。”
女儿从小到大都和蔡先生非常亲,自从她远渡重洋,蔡先生心里变得空空的。虽然仍然天天上班,但是已经不用在一线工作的蔡先生还是感觉有大把时间无法打发。干什么呢?用蔡先生的话说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关心在国外的女儿。”
为了和女儿保持联系,蔡先生刚开始天天跟女儿通国际长途,第一个月家里的电话账单是3000元。后来他开始努力学习电脑技术,从一开始只能打游戏,上网,到能够发邮件,用MSN聊天。
怕女儿在那里人生地不熟,蔡先生还学会了用google地图,并且将google地图上标出的利兹的街道和地标性建筑记下来,以防女儿办事时迷路。“我虽然没去过利兹,但是那里的情况已经烂熟于心,城里的主要街道,我也算熟门熟路了,可以抵得上半个利兹人。”
蔡先生现在还保持着每天和女儿联系的习惯,但女儿那边却越来越难联系上。“我们这里的晚上,她那里还是下午,要上课或者是出去。等到她那里是晚上了,我们这里天都快亮了。要和她说上话,就要和她一样,照着格林威治时间来。”虽然蔡先生会尽量配合着孩子的时间,但是他感觉和孩子的交流还是越来越少了。“她在那里生活很忙,老逮不住她。”
大姐二姐看到他这种倒时差的生活方式,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他,要对孩子放手,不要“遥控”得太厉害了。“话虽这样讲,但是孩子的生活管了十几年,让我现在就马上放手,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谈何容易。”
孩子离开夫妻俩几乎没话可说
高秀英的儿子初中毕业就去了加拿大,到现在已经有四五年了。“孩子刚走的时候,觉得家里一下子安静了很多。”高秀英催着丈夫,隔天就打个电话去问问儿子的生活情况。但是时间一长,儿子嫌爸妈管太多了,家里也确实没办法很实际地关照孩子的生活。“有时候通个电话,也聊不上几句,没什么事情讲。”
高秀英的丈夫经营着一家公司,她从孩子出生后就成了全职太太,一直在家里照顾孩子。“以前孩子在家,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孩子走了以后,没事可做了,空闲了以后就无聊了。”丈夫比较忙,经常有应酬,儿子出国之后,经常连晚饭也不回来吃了,很多时候,家里就剩她一个人。
现在,高秀英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去证券交易所,在那里和股民们聊天打发时间。股指波动比较大的时候,大家聊股票走势,行情比较温和的时候,就聊生活琐事。“每天在交易所说的话最多,反而是回到家里,少了儿子这个话题,跟老公好像就没什么话可说了,一天说不了几句话。”
逛超市养宠物成为新交流方式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少了孩子,家里变得更加冷清”的现象 在目前45岁左右中年家庭中很普遍,不过很多家庭都会找到新的渠道调适。
沈阿姨夫妻找到的活动是“逛超市”。有空就去超市走走看看,原来只是沈阿姨自己的爱好,孩子去外地读大学之后,沈阿姨的丈夫也开始陪她一起逛,“超市里东西多,有些东西男人也感兴趣,所以不会像逛街那样排斥。”现在逛超市成了夫妻两人共同的活动,边逛边聊,就有了新的交流。
和沈阿姨不同,李玲家解决“空巢问题”的方法是养宠物。儿子去澳大利亚读书前,一家人一起去宠物店买了只一个月大的雪纳瑞狗。“儿子说了,他走了,怕爸爸妈妈寂寞,就让小狗代替他陪着我们。”
李玲夫妻俩把照顾孩子的精力转投在了小狗的身上,每天两次,夫妻俩一起遛狗。“小狗让我们在闲暇时不至于太寂寞,儿子在国外,知道我们生活得开心,也能安心读书了。”看看周围,有不少家庭和她家一样,孩子不在了,就养个宠物。
调查
现代家庭空巢期提前15年
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一直从事中国家庭结构方面的社会研究。她是从周围朋友等人的家庭情况中,发现“中年空巢家庭”这个现象的。和以往进入老年时才会步入“空巢期”不一样,她发现周围的很多人在四五十岁的年纪就由于孩子到外地上大学或者去国外念书,家里只剩下夫妻两个人,提前进入了“空巢期”。
为了研究“中年空巢现象”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陈晓敏所在的女性研究中心花了半年多时间,对106户空巢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其中60岁以下的中年家庭占调查总数的93.6%,问卷围绕情感关系、权力关系、财产关系等夫妻间关系进行探讨。
家庭中的“空巢期”,始于最后一个子女离开家庭、独自求学或创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占据主流,这个阶段明显提前,并且加长了。陈晓敏指出,按城镇平均初婚年龄女性25岁、男性27岁计算,假设平均初婚初育间隔为两年,如果独生子女18岁离家,进入“空巢”生活的夫妻平均年龄在45岁到47岁之间,“空巢”期提前了将近15年。如果按人的预期寿命为70岁计算,这些夫妻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5年左右。
调查显示,和“空巢老人”的被动形成不同,中年空巢家庭的形成,多半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家长总希望孩子有更好地发展,所以会鼓励孩子‘离巢’。”
陈晓敏告诉记者,按照她们原本的设想,孩子离开家之后,夫妻有了空间和时间相处,夫妻关系应该会更加紧密,但调查却显示,“空巢期”的夫妻关系并没有质的改变,更没有促进。
同时调查也发现,“空巢期”的提前对女性的影响更大。“这一点倒是比较能够理解的。”陈晓敏说,在家庭中女性更多承担了教育子女、抚养子女的任务,所以在孩子离开之后,女性的失落感更大,“这期间如果生活调整得当,女性方面的生活满意度就会增加,感受会更好。相反的,如果处理不好,女性面临的心理危机也更大。”
此前,“中年空巢”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更没有相关的研究,但陈晓敏认为,“中年空巢”现象将是未来城市家庭结构的趋势,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可以预见的。“中年空巢”问题乍看之下似乎并不太严重,但是忽视它的负面影响很快就会出现。“空巢夫妻缺少了交流,就连婚姻都会出现问题。”
中年空巢夫妻 需要心理调适
各方面的研究都表明,“中年空巢”现象,首先是一个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整显得格外重要。
陈晓敏说,关注“中年空巢”问题,首先要对“中年空巢”这个现象有所认同,关注空巢中年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多元化需求,提供相关的指导,比如婚姻关系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等,提高中年人的生活品质,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杭州第七人民医院心理科主治医生全莲花也一直在关注着城市家庭和婚姻的问题。她告诉记者,“中年空巢家庭”这个状态其实并不稳定,是经常在变动的。浙江省的经济比较发达,出国念书的孩子数量很多,而且许多孩子在初、高中时就已经远离家庭,与父母联系更少。这样的家庭,空巢的时间就又延长了两到三年。
全莲花认为,要让一个家庭在空巢阶段也能够保持原来的生活质量,有一些观念必须改变。在以往传统家庭里,核心关系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其实,夫妻关系在家庭中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双方合力照顾孩子,这样的家庭关系才是最牢固、最健全的,否则,一旦孩子这一个重要因素离开,家庭结构就会有缺失。“在空巢时期,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理念和思维方式,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特别是女性。”
全莲花说,现在城市中的部分“中年空巢”家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调整生活方式,“比如重新投入到工作当中,或者培养其他兴趣爱好,最好是夫妻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旅游,锻炼等等”。只要大家关注和重视这个现象,不断壮大的“中年空巢家庭”还是可以过出高质量的生活。(记者 曹林波 通讯员 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