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有机会亲自见证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是非常难得的。今年国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由《人物新周刊》制作的特别节目《奔向嫦娥》,节目以竞赛方式产生的14名获胜者将会到现场观看“嫦娥一号”的发射盛况。10月24日,在新闻频道《人物新周刊》记者的带领下,他们以1000米的近距离全面目击了发射的整个过程。这是一群在现场观看的普通人,他们亲身感受了耳鼓的震动、气流的铺张以及人群的欢腾。当晚,他们记录下这种不可复制的现场感受,希望与所有的未能到现场观看的人们分享。
穿云破雾30秒
北京外国语大学 谢慧
2007年10月24日,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人物新周刊》特别节目“奔向嫦娥”的14名获胜者来到西昌,与“嫦娥一号”面对面了。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那几十秒的烈焰喷薄,我真的无法体会到什么叫震撼。而我也深深体会到在这个团队中的荣幸。
今天下午六点零五分,我坐在西昌发射中心的山坡上,脚下是一片自由生长的小野花,抬眼800米外就耸立着“长征三号甲”火箭,周围是一群和我一样心跳越来越快的伙伴。大家举着相机,不管是傻瓜机,还是专业机,一律瞪着那个洁白耀眼的目标。“哇,好激动啊!”来自北航的林媛开始兴奋地嚷道。
我是应该横着拍,还是竖着拍呢?要不要看看相机内存还够不够呢?正当我寻思着为最关键的时刻作最后准备时,突然,“滋”地一声巨响,前方的火箭尾部喷出一团烈焰,随之巨大的白雾奔腾而起。我的大脑突然空白了半秒,嫦娥一号开始升空了!惊喜中,我赶紧举起相机,只感觉鼓膜在随着火箭的上升而震动,心脏仿佛随着火箭而越升越高。一米,二米,三米……“长征三号甲”越飞越快了!轰隆隆,白色的火箭从苍翠的山间升到了半空中,再到白色的云层中,最后消失在高高的天空中。只留下一缕黄烟在空中轻轻地散开来。
“哇噢!”坐着的学生、记者、专家,以及其他观众齐声喊了出来。“成功了!”掌声响起来了,和着喝彩声一起回荡在这安静的山谷中。
我腾地一下站了起来,眯着眼往火箭最后消失的地方望去。白色的云层中,那团明亮的火焰已经消失不见了,可我却仿佛看见它正穿云破雾奔向那浩渺的太空。不远的地方,那颗明亮的行星,正静静地等着它的拜访。
回过头来,身旁的伙伴们已经兴奋成一团。有的围在一起回看火箭升空的过程,有的在激动地来回大步走动,还有的在记者镜头前兴奋地诉说自己的激动。“……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真希望还能再经历一次……”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魏小凡在话筒前笑着说。“……中国万岁!”来自北航的邹粟看着自己精心拍出的DV激动地喊道。
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心跳还没有慢下来,可是微凉的山风吹过来让我的思绪一下子从静谧的太空回到了这片青山翠谷中。裹着头巾的彝家阿妈赶着牛从路旁慢慢地走过,放学的孩子好奇地看着我们这群兴奋的外乡人。天上与人间,其实一切都是那么美。
回程的路上,月亮升起来了。西昌的月亮看着比北京的要高很多,它在云层中时隐时现,似乎不想让兴奋的人们看清它的样子。
1959年1月2日,苏联的月球1号首次从月球附近飞过;
1964年7月28日,美国的徘徊者7号在月面硬着陆,首次实现电视直播月面画像;
1969年7月16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实现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
2007年10月10日,日本成功发射“月亮女神”号月球探测器;
2007年10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小时候就在书中学到了人类太空探索的步步进程,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登月第一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可是,那么多的第一次,那么多的数字,此刻加起来也不及在这个小山谷里几十秒的亲身经历来得震撼。
我震撼于那一秒的冲天气势,我惊喜于那一刻的美丽火焰,我向往那一刹那的蓝天白云。可当我回过身来,看着眼前的青山翠谷,还有静静在这生活劳作的人们,更温暖的感觉溢上心头。我想,那种感觉是天上与人间同在的温暖吧。
天上,有梦想。
人间,有生活。
我在西昌现场
中国传媒大学 魏晓凡
嫦娥一号的发射环节圆满结束了,回到西昌市,心脏和呼吸的那种因亢奋而发生的震颤似乎刚刚平静下来。我在想,回到北京后,家人和朋友询问我现场目睹的感受时,我该如何对他们描述呢?因为无论我穷极所有的描摹词汇,无论借用多少照片和视频,其实都不可能为他们准确再现当时置身现场的畅快淋漓。换句话说,我现在真正地认识到,这种体验是不可复制的。 而且要认识这种不可复制性,大概只有亲自体验这一条途径。
我与同伴和众多记者在距离发射塔架只有大约一千米的山坡小道上,几乎可以俯瞰到位于山坳中的整个发射场。在长枪短炮的簇拥中,我们见证着与发射架一样高的 蓝色巨大“柜门”分部地,缓慢而坚定地敞开,塔架上点点眩目的银白灯光 亮起,穿着全身橙色工作服的最后一队工程人员整队撤离塔架,印有CZ-3A字样和探月工程标记的火箭在发射前的半小时登场,开始了它在地球上最后一次也是最具风采的亮相。随着天色渐暗,窗口时间临近,在山坡上,还可以隐 约可以听到一次次的撤离时间警报,以及最后一系列现场指令的语音。五分钟准备时,火箭顶端开始释放白色气雾,此后又能听到两次来源不明但极具穿透力的排气长声。这使得我本已澎湃的心情更加敏锐起来:就在这里!就在我眼前的一公里处,马上,马上,就要开始嫦娥系列工程的历史性起航!
在我想抓紧时间最后一次调整照相机角度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轰鸣由远及 近,猛然将目光焦点扫回火箭,发现一大团橘红色的烟雾从烟道喷薄而出,而推进器的火焰已经将火箭抬离地面,一条条火墙在发射架周围的地面上狂飙一般地四散奔跑。这时,声音更大,在喷气声的背景上,仿佛聚集着非常频密的炮声,我从耳边到胸腔内完全被这种呼啸和怒吼所占据。我非常艰难地分神出来强迫手指一直按住照相机的连拍快门,目光则不由自主地扫回箭身并在此后一直定在了箭身和推进器的火焰上。需要强调的是,在起飞大概一两秒之后,我突然有一种很强烈的梦幻感,周围的一切景物似乎被压在一个平面上,火箭的形象是如此的突出和鲜明,完全凸出于背景以至于我感觉它离我只有大约一百米。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官或心理错觉,我大概完全忽略了火箭与建筑、山岭、云朵等背景的相对位置关系,只是在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中目送它逐渐微调角度,听着轰鸣声逐渐不再震耳,最终看到它在像一支铅笔那样大小时,穿破云层绝尘而去,推进器在穿云之后还曾有极 短的时间透过云雾映出喷火的光点.
在全方位实感的多重冲击下,我不知道 我是否在呼吸,时间流逝感也变得迟钝,直到看见解除警戒的信号弹闪亮在天空,看见空空的塔架和已经弥漫得浅淡得多的黄烟,看见消防车鸣着警笛 开向发射塔并轻松地喷水扑灭余焰。这时,观测点已经是被掌声和欢叫声淹没多时了。而我的眼前仍然在不停地回放刚才的场景,虽然因为活动的结束而有一些怅惘,但更多的则是期待和关注:毕竟,对于探月团队来说,航行才刚刚开始;对于中国航天来说,今天的成功也一直可以看作是为明天的辉煌高奏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