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稿件
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一位热情奔放的"邻家老头"
2007年10月26日 10:01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资料图:中国科学院院士、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黑框眼镜,黑色夹克,和蔼笑容,爽朗笑声,在大凉山的颤颤晚风中,72岁的欧阳自远平凡得如同“邻家老头”。

  ———也确实是“邻家老头”。交谈中,欧阳自远自报家门说家在贵阳。

  “我们是邻居呢。”长时间“川味普通话”说得记者难受,不自觉地转为四川话采访时,欧阳自远也随意地操起了四川人能听懂的贵阳话。

  只是,他背后,巍巍青山间耸立的卫星发射塔和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进进出出的人对他尊敬的眼神,表明这个“邻家老头”不同寻常的身份。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三甲火箭拖着奔腾的火焰把“嫦娥一号”送上暮色四起的夜空。记者致电欧阳自远表示祝贺。这个“邻家老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探月计划第一人”,声音也禁不住激动地颤抖:好!好!好!

  ———这是我国航天重大工程里首次设置首席科学家一职。这意味着,在以往航天重大工程里具有的指挥系统、设计系统外,现在又设立了科学家系统。

  记者:您把自己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科学事业,从1962年起,就开始了对月球探测成果的研究,1994年已经提出探月构想,六七十岁高龄仍孜孜不倦在全国办探月讲座,并担任如此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您从中获取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欧阳自远:我原来是学地质学的。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轰动世界。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人类对太空的研究进入实质而崭新的阶段,对我的震动很大。我想中国绝对不能落后,所以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太空。

  我第一次真正接触月岩是1978年。当年,美国总统的安全事务顾问访问中国,向中国赠送了一块小指甲盖一半大小的石头———月球岩石样品,仅仅1克,浇铸在一块有机玻璃里。美国曾6次登上过月球。这块月岩是哪次登月采集的?采自月球哪个地方?都不知道。当时研究天体岩石的科学家很少,就把这一小点宝贵的石头送到了我那里。

  当时,组织了全国的专家来研究这块样品,发表了14篇相关研究文章,最后确定是阿波罗17号采集回来的,而且确认是第几号样品,样品是在什么位置采的,是否被照得到太阳,还包括它的成分、结构等各方面特性。

  1998年,美国发射月球勘探者号,我很着急,时不我待呀。当时我想,怎么和咱们的构思那么相似啊,中国早一步多好!2007年,我们的“嫦娥”飞天了,愿望实现了,虽然晚了很多年,但我很高兴,这也是全中华儿女的高兴事情。我其中的乐趣就是:我喜欢这项工作并愿意倾力付出。

  记者:“嫦娥一号”一飞冲天,从2004年至今,3年多准备,应该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吧?

  欧阳自远:从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探月工程立项,到现在已经1300多天了,大致分成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定人定系统,就是确立研发队伍、确立研究系统,如研究系统,就分成卫星、火箭、发射、测控等;第二阶段从2004年11月19日召开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开始,转入全面技术攻关,通过暴露问题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阶段进行系统测试等,如卫星要飞行10多天才进入工作轨道,飞行控制是重点工作之一。2007年1月,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决定,工作程序进入发射实施阶段,确定发射时间在今年10月;8月19日,“嫦娥一号”抵达西昌,9月23日,长三甲火箭运到西昌。

  记者: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我们突破了哪些技术难关?

  欧阳自远:创新的很多,举个简单例子吧。过去我们发射的大多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最远距离是8万公里,现在要飞到38万公里之外的太空,还要变轨,一般是两个方案,一是用大运力的火箭运输,二是经过变轨从地球轨道到地月轨道,最后进入月球轨道。

  虽然大吨位的长征五号火箭已经在研究设计,考虑国情,还是选择了变轨方案。轨道的设计是到5.1万公里变一次,12万公里变一次,最后在48万公里时进入月球轨道,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高空“刹车”,运行速度降下来,24小时,12小时……速度递减到合适空间。这样的轨道设计是集中很多人、无数次讨论形成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心血,也是这次发射研究中的大亮点。

  “嫦娥一号”到了月球上空,必须同时“三定向”:即太阳帆板对日定向,采集卫星需要的太阳能;仪器对月定向,探测研究;通讯对地定向,传回数据。只要有一个对不上,就完成不了预定目标。特别是对月定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此次绕月阶段研制出了紫外线敏感器,解决了问题。除中国外,目前仅少数国家掌握这一技术。还有远距离通讯的问题,测控系统要确保跟踪完整、测量准确、指令无误。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平均距离38万公里,太远了,我国已有的测控网远远不够。目前,我们在北京密云新建了一个直径50米的天线,昆明建了一个直径40米的天线,加上上海、乌鲁木齐两个直径25米的天线等,达到了测控要求。

  月球环境很恶劣,温差极大,白天超过100℃,晚上可能零下100℃,而所有探测仪器要保持在正负40℃范围内工作,对温控要求高。另外,每年都有两次月食,对卫星电池的寿命有影响。所以,“嫦娥一号”平台系统集中了“东方红三号”和“资源一号”的优点,寿命长达1年。如果1年后仍有燃料,还可以降到离月球只有100公里的高空。

  记者:那么,“嫦娥一号”上天的任务是什么?

  欧阳自远:有四大任务。一是做一个月球三维立体地图。第二是探测月球资源,月球的矿产资源,所包含的元素、成分、分布,对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元素,美国做了5种,我们力争多做。第三个目标是探测全月球月壤层的厚度,并探测氦-3的资源量和分布。氦-3是可控核聚变的第二代燃料,地球上的资源严重匮乏,而月球上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今后人类大量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无尽的想像空间。我们经过一两年的论证,认为是可以实现的。国际上对此非常关注,现在美国和欧洲也在考虑做。第四是探测日-地-月空间的环境。这是我国第一次探测距离地球40万公里范围内的空间环境。

  记者:“嫦娥一号”发射,对普通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欧阳自远:绕月探测工程,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无疑是中华儿女值得骄傲的事。我们不仅能听到“嫦娥一号”传来的音乐,还能有机会真正看到月球表面的物质结构,了解月球面貌,也为人类将来开发月球起着良好的奠基作用。

  但是,探月的真正价值不是许多人能直接意识到的,如同第一颗卫星上天时,人们无法想象它会有多大意义。以美国“阿波罗”计划为例,它不仅带动了美国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还衍生出3000多种技术成果,可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记者手记]新闻战中的翩翩长者

  记者与欧阳自远的接触,感觉真的就像与一位邻家老人的相处。

  2003年,偶然机会在成都理工大学旁听了先生的一次“人类空间探测活动与我国月球探测”讲座。讲到激动处,当年近70岁的老人,手舞足蹈。2小时的学术讲座,布道者津津乐道,听者津津有味,常见的枯燥情景并未上演。一个热情奔放的老头。这是第一个印象。深受感染,也出于对科学家的尊重,记者上去做了一回“粉丝“,留下了先生的电话。虽然大科学家在随后几年里多次来四川讲学,但记者一直再没机会听他讲课。

  10月,“嫦娥一号”在西昌发射,媒体云集于此,为新闻而战。恰好,记者也被指派参与报道。

  仅仅在主持方的名单上,各路记者就有200多名,还有300多名“未上榜”的记者游走在西昌的大街小巷。如何在掘地三尺的新闻轰炸下,“挖”到有分量的新闻,访问到重量级人物,颇伤“老记们”的脑筋。

  彷徨几日无获,内心惶恐时,突然听到有人说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大驾”西昌了。猛然间记起有他的电话,但这么多年采访本换了无数个,电话还在吗?老天保佑,电话还在,试试吧。忐忑不安地打过去,居然就是他!大科学家这么忙,还有时间理我这个小记者吗?

  电话那头,首席科学家很爽快地答应了。当然,为了更好地“亲近”采访对象,电话里,记者以“粉丝”的名义说了些是真心也是为了完成采访的“甜言蜜语”。交流中,先生真诚地说:“我住在贵阳,我们也是西南老乡哦。”随和,第二个印象。

  发射前夕,记者如约来到发射场,没有证件,进不去,只好一遍又一遍地拨老先生的电话。回答:开完会出来!

  天色微暗时分,先生出现在发射场地门口,爽朗的笑声,善意的笑容。这位老人真和蔼,第三个印象。

  采访结束,匆忙之中,与欧阳自远作别。回宾馆整理材料,发现谈科学家与四川的采访不够。他几乎每年都要来四川,说起四川感情很深。晚上9点半打过去,关机。哦,明天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也许要早点休息,也许仍在紧张开会研究。

  24日当天,自“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我的心也随着此起彼伏的“西昌飞行正常”、“长江2号遥测正常”的声音紧张着、激动着,同时,也一直在拨着欧阳先生的电话。当然,拨通的几率不大,因为他的手机这时肯定处于关机状态。直到晚上11点多,熟悉的“嘟———嘟———”声终于响起,电话那头,先生兴奋的声音传来:“好吧,你过来吧。今晚可能要失眠了。”一个真性情的老头,第四个印象。

  赶往先生所住宾馆的路上,我突然有一种温暖的情绪,这不就是小时候那个任我们小孩子调皮而宽容平和的邻家老人吗? (记者 王代林 王云)

编辑:朱鹏英】
相关报道
·新一轮“探月热”正在兴起:探月目的不尽相同
·港人为嫦娥奔月欢呼 舆论称探月增民族凝聚力
·栾恩杰:中国探月不是追潮流 工程花费14亿非天价
·走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探月的“中枢神经”
相关专题:“嫦娥一号”发射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