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底你就要上天了,记得要按时回来哦。代我向你的玉兔问好!”平时被朋友们戏称为“嫦娥”的常小静,16日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感到很奇怪:莫非“嫦娥”出什么事了?上网逛了一圈后她兴奋地发现,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很快就要升空了——“嫦娥一号”发射的最佳时间已确定在10月下旬。届时,它将从85米高的发射塔起飞,奔往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中国数千年来“嫦娥奔月”的传说将在航天城西昌变为现实。
针对这条消息,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这项有10358人参与的调查显示,97.7%的人表示正在关注我国的探月工程。
事实上,中国人对月亮的最初探索发生在距今6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明朝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椅背上绑着47枚自制“火箭”,点燃后冲天而起……他虽然未能如愿,被摔得粉身碎骨,但却写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飞天”尝试的壮举。上个世纪70年代,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体被国际天文联合会命名为“万户”。
在调查参与者中,93.4%的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到月球上走一走。
近几年来,我国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点燃了国人关注航空航天科技的热情。2003年中国的载人飞船“神舟5号”上天,使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也使航天员杨立伟成了英雄。
这一次,绕月卫星以国人家喻户晓的美女嫦娥命名,更寄托了国人五千年来对月亮的浪漫幻想,航天科技结合古典神话,让这次航天探索工程充满人文色彩,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注意到,腾讯网和新浪网上分别开辟了“嫦娥诗会”、“月球涂鸦”、“乡音祝福”和“月亮传奇”等多个互动栏目,截至发稿时,腾讯网已收集诗作近2000首,“涂鸦”超过5000幅。
“一轮皓月万里霜,飞天几时还故乡。凄清且可挥空袖,对酒当歌影成双。夜夜思卿悲寂寞,圆圆缺缺是离殇。今宵故国有来客,人间盛世非汉唐。”这首名为《思月》的诗颇受网友好评。
除了在网上吟诗作画遥寄祝福,更多的人则是希望亲自见证这一里程碑式的重要瞬间。与神话中嫦娥只身飞入广寒宫的冷清相比,“嫦娥一号”的升空过程则将是万众瞩目。本次调查显示,99.0%的人期待能有幸见证“嫦娥奔月”——其中68.9%的人表示肯定会看,30.1%的人表示只要有时间就会观看。
“这次探月行动不仅仅是到月球串个门,和嫦娥姐姐‘say hello’这么简单。咱们也会考察一下地形啥的,说不定以后还能派几个人给嫦娥姐姐时不常地做个伴。”有位学物理的大三学生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他相信,此次探月不只是国人的一次浪漫之旅。
96.2%的公众认为,中国发射自己的卫星探月,对于我们探索太空、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有着重大意义。
在一些专家眼中,月球被视为地球的“后院”和“第八大洲”——月球的土壤和岩石中蕴藏着丰富的氦-3燃料(一种清洁高效的核聚变燃料),可以供给地球能源需求达数万年;月球岩石中含有的钛铁矿,不仅是生产金属铁、钛的原料,它所含的氧还是未来月球基地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月球是人类进军深层太空的天然发射平台,也是一个理想的深空探测中转站。
近一两年来,世界各国的探月行动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个月前,日本发射了“月亮女神”号探月卫星;为重返月球,美国宇航局正在沙漠里测试新一代轻便灵活的宇航服;印度空间组织计划在2008年4月发射探月器“月球飞船1号”……“我们的‘嫦娥工程’中有许多技术与尝试是开创性的。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我们的发展速度总是让人很吃惊。”“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
“真心地预祝发射成功——它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奔月梦想。祖国在强大,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多梦想成为现实。”调查中,有人这样留言。(记者 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