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个来自湖南的七旬老汉,年幼时父母双双去世。9岁时,惟一一个最亲的人——姐姐也已走散,生活无着的他穿着百家衣、吃着百家饭长大。
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他却先后收养了四名孤儿。没有房屋,他就把家安在萍乡的一座大桥桥洞下,一住就是十八年,被当地人称为“桥洞老人”。
“桥洞老人”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收养的小女儿将来能考上大学!
老人儿时先后失去双亲 5岁起开始四处流浪
萍乡市城南萍麻公路上的汪公潭大桥,每天车来车往,熙熙攘攘,谁都没有注意到桥底下还住着一户特殊的人家,这户人家在桥底下已经住了整整十八年。若不是《萍矿工人报·安源周刊》记者文小琴的偶然发现,这户人家不知道还要在桥底下住多久。“7月上旬,我带女儿路过汪公潭大桥时,女儿说要看桥下面的鸭子,我就带着她顺着用水泥砌好的登梯进到桥洞,于是就发现了这个寒酸的家庭。”9月28日,文小琴回忆说,“桥洞边用几根木桩搭上油布算作桌子,桥洞里有三个拱,分别用几块木板挡着,算作是三个房间。每个房间除了用木板搭的床外,再也没有其他家具,自然也没有电。”
这个家庭的主人叫周喻,他的妻子是黄娥。文小琴得知,老周出生后仅三个月,母亲就因意外死亡,5岁那年,父亲又因病去世,丢下他和6岁的姐姐。无依无靠的姐弟俩开始过着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9岁那年,姐姐又和自己走散。周喻的日子过得愈发困难。
17岁那年,周喻流浪到湖南高坑,一个好心的大伯把他带到一个煤矿筛煤。这样的日子好景不长,1961年的时候,周喻被送回老家。回到老家周喻一无亲人二无住房,于是,又过起了流浪生活。也许是命运的安排,30岁的周喻流浪到南昌街头时,碰到一个流浪女,两颗苦难的心灵碰出爱的火花,在没有祝福声中,两人三拜天地就结合了。拜完天地的第二天,他们依然过着走一村过一店的日子。
收养四名弃儿 桥洞安家十八年
1965年,夫妻俩流浪到南昌火车站,看到一大群人围在一起。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名男婴被放在座位边,当时老周看到这么多人没人去管,又想到自己的身世。于是,他与妻子商量抱养这名男婴,就这样周喻带着这名弃婴继续流浪。第二年,他们又在南昌郊区一大树下捡拾到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也是个男婴,是用纸箱包着的,大概就刚出生三个月。”就这样在流浪乞讨的过程中,他们又捡拾了两个女孩。
周喻收养的四个孤儿中,二儿子从捡来起就患病,夫妻俩九年间靠乞讨为他治病,最后因无钱医治而夭折。随着三个孩子慢慢长大,1989年,周喻夫妇带着三个儿女来到萍乡城南萍麻公路上汪公潭大桥下的桥洞安顿下来,这一住就是18年。
这18年,光靠乞讨、捡破烂,很难维持一家5口的开销,老周就靠养鸭子和捕鱼来弥补。可是养鸭和捕鱼都不容易,有时老周甚至通宵捕鱼,然后第二天早上拿去市场上卖钱,即便如此,一天最多也不过是二三十元收入。
最让老周操心的是,小女儿现在上高中了,成绩非常优秀,可是每个学期上千元的学费把他压得透不过气来。“每当要交学费时我都不敢开口要钱,因为我知道家里根本就没钱,有时十几元钱要维持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聪明漂亮的周惠告诉记者。虽然桥洞里没有电灯,天一黑,全家人都不得不睡觉,而周惠也就没办法做作业了。但周惠知道父亲对自己很好,知道她英语成绩有些拖后,连续7个晚上不睡觉地捕鱼,给她买了一个复读机,帮助她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老周说,虽然穷,但也要让女儿读书,“我不想她跟我一样过流浪生活,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她能考上大学,哪怕是做牛做马我都要让她继续读下去。”谈到小女儿时,老周脸上的皱纹全部舒展开了。
捡到金项链 守在桥上等失主
老周家里虽然过得穷苦,但他却从不贪外财,有几次他在河边捡到值钱的东西,他选择交到派出所或者是等失主认领。
1997年的一天黄昏,老周发现一辆崭新的摩托车被人遗弃河边,旁边还有几百斤铜,老周看到这横财毫不动心,毅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有人说老周傻,但他却说“我们虽穷苦,但我们不发这样的财”。还有一年的冬天,他在桥下捡到一条价值几千元的金项链,那几天都在下雪,老周选择在桥上等待失主,妻子劝他“等天气好了再找失主”,可老周依然坚持在桥上等待,最后终于将这根金项链交还到前来寻找的失主手中。
在采访中,从老周嘴里说得最多的就是“靠自己”。他说世界上穷人很多,还有许多人比他还穷,所以人要不怕艰苦,要勇敢面对现实,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持全家的生活,“人穷志不穷,我的肩膀还是很硬朗”,他抖擞了一下双肩,冲记者憨笑起来。
老人义举感动社会各界市委书记批示解决住房
今年8月,《萍矿工人报·安源周刊》对老周的坎坷遭遇进行报道后,在萍乡市引起了广泛关注,市委书记谢亦森也过问周喻一家人的生活,并作出批示:“这位老人太可怜、太可敬了,请房管部门想想办法看能否解决他一家的住房,哪怕是旧一点,小一点都可以,钱的问题再想想办法。”于是,萍乡市房管局当即召开了一个专门解决周喻住房问题的会议,由城区房管所负责在辖管公房中调配一套给周喻。很快,在老周所住桥洞附近汪公潭为他调配了一套近60平方米的二室一厅的公房。
9月5日,对老周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搬进了汪公潭罗家塘的新房内,沧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点燃一挂长长的鞭炮,对前来祝贺的人表示感谢。周喻70年来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新床、电视、书柜、衣柜、厨房、卫生间等家庭用具,也生平第一次家中来客人,萍乡一些社会人士还捐赠了彩电、DVD,这也是这一家人第一次拥有了家用电器。彩电是有了,可老周一家人都不知道怎么开电视,憨厚的老周不好意思地请客人教他开电视、放DVD,学得津津有味,之后他又从街上买来了毛主席画像挂在客厅中间,并将一个大中国结高高挂起。
27日,记者来到老周的家中采访,映入记者眼前的是一幅大红色精致的对联,上联是“书记市长为民着想办实事”、下联是“局长所长无微不至解忧难”,横批是“社会和谐”,老周的妻子告诉记者,这幅对联是特意请别人写的,表达了他们一家对政府的感激之情。“房管局还给我们买了新的厨房用具,光装修,房管局就掏了3万多元。”老周的妻子高兴地引着记者参观她的新房。
萍乡市房管局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分:“他的贫穷让人震撼,他的义举让人感动。”(文中老周夫妇及收养的子女均系化名)
(记者 陈华世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