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本报(注:大河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刚出生的女婴,因患严重的唇腭裂被父母遗弃。一位年仅17岁的少年,凭着一颗善良的心成为“未婚爸爸”,倾尽全力抚养孩子,因为孩子的拖累,他一直没找到对象,但他无怨无悔。这篇报道迅速被全国百余家媒体和各大网站转载,偃师普通农民翟社会,一时成为备受关注的人物,各种关爱接踵而来,翟社会和小路路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翟社会也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10月1日,记者受邀,参加了翟社会和董珊珊的新婚典礼。
事件回放 17岁少年义养残疾弃婴
小雨后的偃师市大口乡翟湾村空气格外清新,翟社会和董珊珊的新婚典礼正在进行中。而一年多前,翟社会的父母还为他的前途和婚姻落泪、叹息。
1999年,翟社会17岁,因家庭贫困,辍学打工。5月4日,他在路边草丛中发现一个唇腭裂女婴。在众多惊异的目光中,他把孩子抱起。家里,翟社会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哥哥刚被招赘下山,年迈的父亲整日操劳,也只能刚刚温饱。
翟社会坚持把孩子留下,并给她取名“路路”。
当时,翟社会打工每个月能赚150元,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在孩子身上了。
路路10个月大时,翟社会抱着孩子,到洛阳市区的河南科技大学一附院求医。治疗需要分三期手术,需要数千元至上万元钱。
翟社会的事情感动了很多人,人们纷纷解囊,凑了近3000元钱,医院也免去了部分费用。
路路5岁时,需要做第二次手术,否则会影响孩子说话;但家里的房子也该修了。省吃俭用积攒下的5000多元,用在哪里,让翟社会犯了难。犹豫再三,他还是将钱交到了医院。
因为是“未婚爸爸”,翟社会一直远离爱情。在当地,无论男女,如果20岁出头还没定下婚事,那就“困难”了。2006年,翟社会已经24岁了,依然无人提亲。本报以《小伙儿今年二十四养育弃婴已七年》为题,报道了翟社会的事迹。
关爱如潮 多方援助改变孩子命运
看到本报报道后,解放军534医院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帮助翟社会和小路路。会议作出决定:给小路路免费治疗,治疗期间,翟社会和小路路的吃、住全部免费。
2006年的1月上旬,路路被接到了解放军534医院进行了第三次手术,路路的这次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
2006年3月11日,郑州一家公司的经理程大海专程携家人来邀请翟社会到自己的公司工作。还出资让翟社会获得了驾照。程大海对记者说,他经常让翟社会开着他的私家车回家,不仅仅是为翟社会省路费,更重要的是让他在山区的老家显示好人翟社会是“有出息”的。
南京军区的一位姓王的女士,得知小路路的情况后,每个月都给她寄来100元生活费;在附近四道沟承包荒山的许光明老板,把孩子的所有学费也“承包”了,经常送来路路的生活和学习用品。
终获爱情 翟社会国庆幸福完婚
鞭炮礼花在翟湾村上空回响。翟社会的父母被乡亲们画得满脸是油彩花,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小路路穿着鲜亮的衣服,好奇地跟在新娘新郎身边看热闹。记者问路路,叔叔结婚了,你高兴吗?路路说:“高兴,因为我会有一个完整的家。”路路说,她叫新娘子“婶婶”,婶婶平常对她很好。
20岁的新娘子董珊珊,是偃师市缑氏人。董珊珊说,她是在一次同学聚会时偶然认识翟社会的,听说了翟社会不顾世俗而收养残疾小路路的事迹。她认为,翟社会能这样做,说明他心地一定非常善良。虽然翟社会依然很穷,但他是个可以依靠的人,只要真心相爱,今后生活中的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婚礼仪式结束,身着婚纱的新娘子董珊珊刚刚进入新房,小路路立即端来一盆热水让董珊珊洗手,看着乖巧的小路路,董珊珊笑了,眼神中充满了怜惜。
翟社会的婚礼,还引来了外地媒体的记者。董珊珊的父母说,董家的家境自然要比翟家好许多。现在把小姑娘嫁过去,心情自然不好受。但是,女儿选择了,翟社会的事迹也听说过,知道女婿的人品不错,他们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记者代表报社为这对新人送来了贺仪:祝愿他们百年好合,美满幸福!(记者 任双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