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山东省无棣县埕口镇水沟村,7岁的宋连雨和玩伴在一艘废弃的渔船上玩耍。年纪尚小的他可能还不懂渔村面临的困境。
从地理上看,漳卫新河像是渤海伸出的一条温柔手臂,山东无棣县水沟村曾被她搂在怀里呵护过多年。但村民们说,现在这条“污河”已成为缠在他们脖子上的绳索。
除了渔船,水沟村没有其他的生产资料,家里有多大马力的渔船,是村民们衡量财富的标准。七八年前,水沟村盛极一时,当时,这个只有1200多人的小渔村,仅100马力以上的大船就有98条。
而在过去的三四年时间里,这一数字迅速缩小,目前,仍在坚持捕捞的渔船,只有30余艘。
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水产资源的快速减少。
断了生路的一部分渔民被迫迁居,村里约有三分之一的房屋空置,村里的常住人口缩减到了800多人。
病船“鲁棣5481”
从2003年开始,近海的鱼虾已基本灭绝。村里的船队开始分化:一部分在远海长期驻守,另一部分便转行担任运输船。
在家里等了一上午,郭凤娥失去耐心,9月2日下午1点,她夹着纸烟心急火燎地来到码头。
藏青色的鲁棣5481仍然斜靠在码头上。
昨晚,这艘船从70海里外,把全村10多艘渔船两天的收获拉回水沟村。就600多筐,除了虾皮,还是虾皮。并且数量也不多,约24吨。这让家里的妇女们很不满。
按照行程,当天早上,李振东就应驾着他的鲁棣5481重新返回70到100海里外,寻找村里的船队。但直到下午还没动身。
听到郭凤娥又在码头上催促,李振东从船舱里伸出沾满油污的脸:“急什么?现在去了也没有货。”语气有些不高兴。在昨天回来的路上,他听出发动机有些问题,现在正在维修。
李振东靠把村里渔船捕捞的货从远海拉回来赚钱。但昨天这一趟,他的收获远远低于预期,依照协议,他每拉回来一公斤货赚一角三分钱,昨晚的24吨货他能赚到3120元,刨去6个工人的工资480元,来回消耗近两桶柴油约2000元,再加上在船上烘烤虾皮用的煤和盐的费用,留给他的所剩无几。
鲁棣5481已行驶了20年,一度和村里其他90多艘大船一样,是村里捕捞的主力。10年前,渔民们在漳卫新河入海口就能捞到鱼虾,并不需要运输船。
但从2003年开始,近海的鱼虾已基本灭绝。随着每次出海航程越来越远,村里的船队开始分化:一部分经营惨淡者被淘汰;那些坚持下来的,则必须在远海长期驻守打捞,于是,一部分便转行担任起运输船的角色。
今年8月16日禁渔期结束后,村里现存的30条渔船,大部分到了唐山附近的海域捕捞。鲁棣5481每天把淡水、食物等物资拉过去,再把船队捕捞所得拉回村子。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