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吴江来自四川通江的大山沟,为了号召当年下乡的知青“反哺”农村,昨日,做销售的他自掏腰包在市图书馆搞起了通江知青聚会。“从通江走出来的知青有9000多人,如若发动他们帮助建设故乡,将来通江出名的就不光是银耳,还有一个千人‘反哺’第二故乡的动人故事。”吴江说。
号召知青资助第二故乡
“我们家和知青有很深的渊源。”吴江的家乡在通江县文峰镇,20多年前,父亲接待了四个来自重庆的知青,直到现在都和其中两人保持着通信,“父亲有着难以释怀的知青情结。”吴江说,去年他在沙坪公园办了一次知青聚会,来了四百多人。
“一来算是帮父亲重温当年的故事。”吴江说,二是希望如今生活在城市的知青们能“反哺’第二故乡,为山里的老乡们做点贡献。
抱着这样的想法,昨日上午,吴江在市图书馆会议室组织了第二次通江知青会。这一次,吴江希望知青们能捐些书出来,帮助镇里的孩子们建一个乡村流动图书馆。
花两月工资募得3520元
“这次活动虽然只有半天,但我却准备了半年,”吴江细细地算了一笔帐,从租用场地到打广告召集人,自己大约花费了5000多元,而这些钱相当于吴江两个月的工资。
有付出就有回报。昨日,百余知青捐出了850本图书、3520元善款,“建图书馆总算有个基础了。”吴说,国庆节的时候这些书就被送回镇上。
“但来的人太少了,难免遗憾,”吴江说,日前有一人自称通江知青,给自己打来电话询问活动情况。此人自称身家上亿,并称包括自己,通江知青中有7人已有亿万资产。这人留下了自家电话,并没透露姓名,表示会到捐款现场来。
“但没有看到本人或者他派的代表,”吴江遗憾地说,其余6人也没有消息。
自掏两万建文峰镇网站
今年32岁的吴江至今仍笑称自己为“山里娃”,早年求学、就业......不知不觉习惯了外面的世界。直到4年前,一次偶然的回乡经历让他感慨万千:“路依旧没有修,故乡依旧是老样子,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那时候,吴江便暗下决心要帮助乡亲致富,解决交通、教育和旅游等问题。2004年,他自掏2万余元建了个文峰镇的网站,并为家乡的路四处奔走。“今年5月,上面拨款960万修路,我的网站也起一定的作用。”吴江自豪地说。
当年摸黑读书 老知青捐2手电
募捐仪式结束后,昨日的会场似乎变成了20多年前的老山沟。这些人到中年的叔叔阿姨们活力十足。干脆抓起开会用的话筒,搞起了老歌对唱,这边一首《战友啊战友》,那边一首《敖包相会》,首首精彩。“这都是见证我们青春的歌啊,”一位老知青说到动情处不禁流下了热泪。
叶建鸣是69届的知青。在昨天的捐赠现场,他别出心裁的捐出了2只手电。叶先生解释说,当知青的时候经常摸黑干活,现在不能让那里的孩子再摸黑上下学了。
陈先生是一名退休工人,他带着自己的孙子来到现场,捐了50元书款。临走的时候将现场留下的20多个空矿泉瓶带走了。“这么节俭,可见他的生活并不富裕。”看到这一幕的人唏嘘感慨着。
记者手记
高尚是会传染的
最初,凭借着惯有的职业眼光,我曾揣测,他是带着利益的眼光来做这些事情的。然而,随着深入接触,我发现他的满心都是那个山沟,那里的路,那里的树,那里的孩子......对于自己的事情,却总是轻描淡写地一笑而过。
一种尊重渐渐地从内心尤然而生。他说,“有时候很累,但能做多少,就算多少”,但我想告诉他,高尚是会传染的,他的行动必然会带动更多人,去关注片土地,就象那首歌唱的:“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作者:王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