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的一名女法官在闭庭后脱下法袍,在法庭内驳斥案件当事人一方的事情在媒体上被炒得沸沸扬扬。
法官对当事人的一次驳斥,引发了一场有关法官角色定位的争论。
赞同意见
“从道德与情感的角度衡量,女法官的一斥不乏‘值得称道’的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王伟认为,张家的儿子将韩浪六岁的儿子掐死并抛尸井中,杀人爱子,其仇不共戴天。虽然张家儿子因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张父作为监护人,理应积极赔偿,抚慰对方巨大的精神创伤。
“而张家不仅没赔付一分钱,居然连句道歉的话也没说过。因为支付不起停尸费,韩浪6岁的儿子在死亡半年后才下葬。”王伟对记者说,“张家的冷漠,令人心寒齿冷。女法官斥责张家父亲在当初的赔偿问题上违背良心,我坚决赞成!”
河南省淇县人民法院徐爱民认为,法律法庭理性地闭庭了,道德法庭激情地开庭了。等到案件宣判过了,法庭闭庭了,此时,受害人与被告人两家在法庭上起了争执,他们已经跳出了罪与罚的范畴,开始在道德和良心上去拷问对方。作为一名女法官,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来对案件进行道德评判,就不再需要像法庭上那样郑重其事、严谨周密,完全可以率性而为,把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的观点亮出来。
“女法官的良心与勇气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稀缺的东西,也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杨晓磊也站到了赞同者的队伍中。他认为,法律作为现实世界中不同群体利益角逐的缓冲器,遮蔽了人们情感的表达,它是冰冷的钢铁大厦,人被紧紧地镶嵌其中。因此在大力推行法治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去追问:我们的心灵家园在哪里?我们的道德信仰和信念在哪里?
“法官作为中立的裁决者,作为正义的最后守护人,有责任对种种违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对抗。”杨晓磊对记者说。
反对意见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法院符向军认为,司法中立是司法公正的要求,是法官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不仅仅体现在法庭开庭审理、坐堂问案的审判席上,也体现在休庭时法庭的各个角落里,包括法院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庭审结束了,法官脱下法袍,看到原告人和被告人在法庭上因为情绪激动起了争执,法官此时应该做的是及时劝解阻止双方,必要时还可请法警协助维持法庭秩序,而不是抛弃中立原则,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一方当事人的立场上,与对方当事人激辩。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一方当事人怀疑法官的公正性。他会想先前的判决是否搀杂法官个人情感偏向而含有不公因素;法官是否偏袒了另一方当事人;是否要因此提起上诉、信访、上访,从而更加激化双方当事人的矛盾,案结事未了不说,还让司法公信力大打折扣并无端耗费司法资源。
法官只是法律法庭的法官,而非道德法庭的法官。当事人只接受法官法律上的审判,而无接受法官道德审判的义务。法官的审判只在法庭上。而在法庭上,法官只不过起着主导庭审进程的作用,而绝非高人一等的领导者。法官行使国家法律赋予的审判权,代表的是国家的法律,而非个人私情。
法官只能依据法律的理性来审判,而不能感情用事、站在道德的高地斥责当事人。法官的职业要求法官必须时刻要有所克制,不能以感性替代理性;司法为民的宗旨也要求法官要时刻切记文明办案。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庭上还是庭下,一个合格的法官都没有斥责案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的权利。
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位基层女法官的眼里,房山那个女法官的驳斥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她的理由是:尽管房山女法官驳斥当事人时已经脱下了法袍,但在当事人眼里,她依然是一位主持公平正义的法官。根据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定,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平等对待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得以其言语和行为表现出任何歧视,并有义务制止和纠正诉讼参与人和其他人员的任何歧视性言行。
“女法官驳斥张家父亲违背良心,这对双方当事人是明显不平等的。”这位基层法官说。(王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