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泊劫富不济贫!一百单八将起码有四五十人不是好汉!还有,宋江受招安,不是丑化他!知名学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近来新解《水浒传》,对许多定论做了颠覆性重新诠释,在学界引起争议。(8月27日《楚天都市报》)
在当今“消费经典”的年代,制造噱头似乎正在成为解读经典的首要标准。
由伽达默尔而闻名的“解释学”的基本观点是:任何解释都是“偏见”,而任何“偏见”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所以,把李白“解释”成古惑仔,把关羽“解释”成好色男,把诸葛亮“解释”成虚伪男,在“学理”上都具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做法似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前,只有“阶级分析法”一种解释独霸天下,造成了“解释学”死于单调;而现在,正好相反,越是“新奇古怪”的解释越能得到市场的鼓励,一时间又造成了“解释学”死于狂欢——过多过滥的“新奇古怪”的解释正在“劣币驱逐良币”,让“解释”本身变得面目可憎,因此越来越“讨人嫌”。
比如,香港《大公报》20日一篇文章就猛挥大棒地指出,“恶搞”中国文化给世界带去的是对优秀文化认同秩序的破坏,给中国留下的是国家“软实力”的“硬伤”,因而是对文化的“犯罪”。可见,在公共领域的交流地,解释经典还需要以一些最基本的解释原则为底线,不要一味地投入到市场制造的“解释学怪圈”中娱乐至死。
细致地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梁山泊劫富不济贫”、“一百单八将起码有四五十人不是好汉”,这些说法都是符合书中“事实”的。但是这种解释却是有失公允的,梁山好汉还有它更主要的进步的一面呢!在封建社会里,梁山泊反抗腐朽的官府,反抗贪官污吏、恶霸地主不对吗?他们“轻生死,重大义”不值得敬仰吗?他们“劫富”固然肥了己,但也让老百姓得益。
周教授所谓的“颠覆性重新诠释”,难道就是只针对梁山好汉的黑暗面来制造“噱头”?就是对其进步的一面不闻不问?这样的解释确实很有“颠覆性”,很符合市场追求新奇的商品逻辑,但是这样的解释陷入了“解释学怪圈”,没有坚持解释的原则,即历史原则(解释人物要带回到人物所在的历史环境中,不能以今人之眼光去随意审判古人)和美学原则(小说是虚构的以“审美”为最高目标的作品)。
我们的学者文人们,不仅要对市场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对文化负责。《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曾警告过: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一个开放的社会,绝对应该容忍异端的权利,但是异端也不能过分地“解构”社会、破坏文化。也许,这种对待经典的态度,才是消弭越来越多的因解释经典而生的争议的不二法门;才能保证不把“解释经典”恶搞成“作践经典”。(刘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