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首次与宇航员直接通话9分19秒
“作秀”、“科普”都是ARISS的要求
9分19秒,这是中国学生首次直接与国际空间站宇航员通过业余无线电台通话的时间。昨天傍晚6点50分11秒,当国际空间站飞行工程师克莱顿·安德森来自太空的声音清晰的传来时,南京三中的ARISS活动现场一片欢腾。从递交申请到成功通联,南京三中物理老师、无线电台教练王龙及其背后的团队一共花费了446天时间。
活动结束后王龙高兴地说,这一年半来所做的全部努力,在通联结束的那一刻完美收场了。参与这场“天地对话”的20名学生全部问完了自己的问题,左菁颖是其中唯一的上海女生,她幸运地听到了克莱顿·安德森在太空对自己问题的回答。
[现场]
通联就像一次紧张的知识抢答竞赛
昨天傍晚6点48分,当王龙在南京三中ARISS活动现场宣布距离通联时间还有2分钟时,现场一片寂静。两分钟后,国际空间站从南京的地平线升起,王龙手持对讲机通过架设在教学楼上的旋转天线,向身处太空的克莱顿·安德森发出呼叫信号。
当克莱顿·安德森清晰的声音传来时,全场一片欢呼,紧接着第一个提问的学生唐洁雯用流利的英文向克莱顿·安德森问道:“我是唐洁雯,你能从空间站看到中国的长城吗?”几秒钟后,克莱顿·安德森的回答便从太空传来:“很遗憾,我现在还没看到长城,但是我正在寻找在哪儿可以看到。”
早已在台上等候多时的20名中国学生,井然有序地逐个站到王龙身旁,通过王龙手中的对讲机实现自己的第一次“天地对话”。而远在太空的克莱顿·安德森显然也早有准备,他的回答简单明了,虽然语速较快,但每一个发音都能被清晰地听到。
中国学生与宇航员的这次对话,就像是一次紧张的知识抢答竞赛,问题与答案衔接得非常快,20个问题的问答总共只用了9分19秒。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忠实的观众,用心聆听那来自遥远太空的声音。当克莱顿·安德森回答完南京三中的张旻月最后一个问题后,王龙通过对讲机向克莱顿·安德森表示感谢,并欢迎他到中国来做客。
[回顾]
“一个人一生就只有这么一次机会”
“这不到10分钟的通联,是我们一年半的努力最终换来的高潮!”对话活动的发起人、南京三中无线电台的教练王龙说,这短短的对话只是一个收尾,在此之前,给宇航员写信、航天主题艺术创作大赛、航天与无线电知识讲座等相关活动已经开展了很久。
虽然ARISS国际计划已经使全球310所学校的学生,在地球上实现了与空间站宇航员的“天地对话”,但南京三中却是国内首个自己实现这一计划的学校。
“早在2005年我就有这个想法了,但当时的条件不够。”王龙告诉记者,2006年2月,俄罗斯为了纪念对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一所大学百年华诞,将一颗报废的宇航服卫星改装后发射升空。“卫星上有一张CD光盘,里面有几百个不同国家的学生绘画作品,以及他们向地球问好的声音,但唯独没有中国的。”
王龙说,正是受了这个小小的刺激,在南京实现ARISS计划的进程加快了,南京三中也于2006年6月5日正式提交了ARISS申请。
“我是学校的物理老师,同时又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这两个身份给了我很多资源。”王龙告诉记者,一方面他争取到了学校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无线电圈内的好友们在技术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当地科协和教育主管部门帮助解决了最困难的经费问题后,ARISS通联日程逐步确定下来。“对于我以及直接与宇航员对话的学生而言,我们一生就只能有这么一次机会。”王龙如此告诉记者。
[解疑]
“这是科普,不是炒作”
为了这10分钟的对话,南京三中前后共投入16万元改进设备。随着媒体报道的逐渐增多,对“10分钟就花16万”的质疑声也随之而起,不少人觉得南京三中此举就是为了炒作自己。
“我承认我们这是一场‘秀’,但绝不仅仅只是作秀而已。”王龙说,通过媒体扩大影响力,并不是南京三中的本意。“ARISS组织在我们提交申请时就要求,要吸引尽量多的媒体进行报道。”
王龙说,除了要求媒体报道,ARISS还要审核学校是否将通联活动与课程有所结合,并要求以作文竞赛、绘制海报、写信等方式让尽量多的人加入。“ARISS的本意是希望通过活动推广无线电、宇航等方面的科普知识,我觉得这个出发点非常好。”
王龙说,在美国每一百个人中就有一个知道业余无线电,但在中国问一千个人可能都无人知晓。“不要说普通的老百姓了,我最早向科技部门提交申请时,一位主管的领导居然说‘这样的对话根本不可能实现,想骗经费也要想个好点的主意’,真让我哭笑不得。”
“其实我更在意的是整个过程,通过之前的活动有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无线电以及宇航方面的知识。”由于参加现场活动的媒体及嘉宾众多,原本留给学生们的席位不得不进行缩减。“有些学生直接联系到我,说想到现场观看,我拒绝他们时心里都很难受,因为这次活动本来就是为学生而办的。”
上海唯一的“天地对话”幸运儿
左菁颖是对话的20人中唯一一名来自上海的学生,目前就读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8月8日,正值暑假的她从家中订阅的晨报上看到了关于南京三中将选拔20名对话学生的报道,随即便准备了3个问题发给主办方审核,最终幸运地成为20名首次实现“天地对话”的学生之一。
19岁的左菁颖是所有对话学生中“学历最高”的,在上海读高中时,她就对天文及太空知识备感兴趣,并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天文活动。左菁颖告诉记者,她原本报考的是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可惜最终未能如愿。尽管如此,左菁颖对天文及太空的浓厚兴趣却丝毫未减,她的课余读物几乎都是与此相关的书籍。
事实上,在参加此次活动之前,左菁颖对无线电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最多只能算是感兴趣吧!看到可以与宇航员直接对话,我才特别想报名参加的。”成功入选后,左菁颖先后进行过两次专业的无线电培训,最近几天才拿到初级资格证书。
左菁颖向宇航员所提的问题是“如果和地面失去联系,航天飞机能否自动回到地球?”左菁颖说,她一共准备了3个问题,最后被选中的这个问题是受电影《阿波罗13号》启发才想到的。
左菁颖被排在第十四位向克莱顿·安德森提问,通联活动之前主办方估计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要进行20个问题的对答较难实现,所以直到左菁颖通过对讲机向太空发出自己的声音时,她一直有些忐忑的心才放了下来。
活动结束后左菁颖笑着告诉记者,虽然已经演练多次,但提问后有些紧张的她还是未能听清克莱顿·安德森究竟是如何回答她的问题的,可她却记住了不少别人问题的答案。
对话空间站宇航员(精选部分)
问:你能从空间站看到中国的长城吗?
答:我现在还没看到长城,但是我正在寻找在哪可以看到。
问:在空间站工作是否会出汗?如果有,如何处理?
答:是的,在太空我们流汗。因为没有重力所以我们必须用毛巾把汗擦去。
问:国际空间站里非常安静吗?
答:没有,国际空间站很吵。所有的风扇和水泵制造噪音以至于我们需要戴耳机。
问:在国际空间站里,植物会向什么方向生长?
答:5天前我开始种植物。但是还没有见到它们。我相信它们会随着光的方向生长。
问:在空间站怎样获得氧气供应?
答:我们从好几个地方获得氧气:第一,从progressvehicle的罐子里获得氧气。第二,是从航天飞机上的罐子里获得氧气。第三,我们通过分解水的过程获得氧气。第四,我们燃烧特制的氧气蜡烛获得氧气。
问:如果你们在空间站生病会如何处理?
答:幸运的是,我们舱内有医生Dr.Oleg,他是个非常好的医生。
问:如果和地面失去联系,航天飞机能否自动回到地球?
答:运气不好的话有可能与地面失去联系。我们通过使用“Soyuz” vehicle来回到地球。
问:我们的地球看起来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答:我们看到有很多火在燃烧,也看到有云、雪和高山。但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同。
问:在太空行走的感觉是什么?
答:很酷,很美,我很享受太空行走。
问:在空间站看星星的样子是什么?
答:星星不再像地球上看来那样闪烁。因为没有大气层,没有污染,所以显得更清晰。 (张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