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迷局,它一直就潜伏在你身旁。也许当时你正怀揣着发财致富的梦想,也许你正为家人的平安健康担忧,也许你只是偶然闯入一场游戏……那时的你,并不知道你已陷入一个迷局,而是像卖拐中的范伟一样,向他们连声道谢。最终,当迷雾散开,你发出一声惊呼,“咦!我钱咋不见了呢?”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饮料喝出“百万大奖”,到“神医”消灾解难,再到现在流行于市面的各种手机、短信诈骗,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骗子总会先抛出诱饵,让受害者觉得有利可图盲目跟从,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
“人们的粗心、贪图小利、期望一夜暴富等等,都是骗子能屡屡得手的重要砝码。”近日,在成都市反扒支队民警李淦博客上,他将30年来的经典诈骗迷局一一道来。
上世纪80年代“代表作”
“套红蓝铅笔”:玩魔术忽悠赌徒
简介:“套红蓝铅笔”这种骗局在80年代非常流行,基本发生在长途车上。嫌疑人通常都是男性,一般3至5人,作案时间不固定。
类似诈骗手法:街头象棋迷局讲述:从攀枝花返回成都的王伟,在长途车上百无聊赖。突然间,有个身穿黑色休闲西服的男子从座位上站起来,“各位朋友,旅途劳顿,大家辛苦了,兄弟在这为了给大家调节情绪,准备了一套小魔术,请大家观看。”黑衣男子从身上拿出红、蓝铅笔各一支和一截绳子,先用绳子做一个圆弧在红、蓝铅笔上来回地套,然后用绳子慢慢缠两只铅笔,再慢慢打开,最后套在其中一只铅笔上。
黑衣男子自己玩了一会后,停下来指着坐在车后面身穿蓝色衣服的旅客说,“兄弟,你说这个绳子套在哪只铅笔上?”
“我不猜,有啥意思?我猜对了你给不给我钱?”蓝衣男子说道。“这个本来就是玩的,如果你实在要赌,我就和你玩玩,只要你说对了,我就给你50块钱,
你说错了,给我10块钱。”黑衣男子说。
“好,那么我就来陪你玩。”蓝衣男子马上拿出一张百元大钞。
两人的对话引来整车乘客的目光,双方猜了几局后,黑衣男子输多赢少。这个时候车上两名旅客也要求参加猜红蓝。“我太霉了,”黑衣男子越输越多。“见庄家倒霉,忍不住就想赚点小钱。”见到很多乘客都加入后,王伟终于按捺不住。然而,当他猜中几把后,庄家突然“转运”,开始不断赢钱。不到半小时,王伟就输掉300多元钱。
揭秘:骗子使用的是一个传统的魔术手法。骗子A最开始把绳子套在哪只铅笔上根本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他缠绳子的方向以及揭开的方向上,朝哪边解开缠绕的绳子,决定了最后套住哪支铅笔。行骗过程中嫌疑人B、C、D为了吸引更多的乘客参加,有时候还和其他乘客一起压其中一种颜色。参与者越来越多后,嫌疑人偶尔也会输几把,但也是输给同伙。当估计金额差不多的时候,嫌疑人开始下车,然后分赃去了。
走势:随着市民警惕性加深,这类骗局已经很难见到。
上世纪90年代“扛鼎作”
一朵小白花:假扮“神医”调包钱财
简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鬼神之说的恐惧,对家人的关切是街头神医骗局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在这种骗局中“一朵小白花”堪称经典版本,这种骗局中最容易上当的是中老年女性。
类似骗局:下阴(死人托梦)
场景:市内某菜市场、失主家中人物:受害人王太婆(女性、年龄50—60岁)
神医(男性、年龄在30—40岁之间)神医的助手2—3人(通常是女性、年龄在30—40岁之间)
讲述:市民王太婆到菜市场买菜。“张婆婆,买菜啊?”迎面走过来神医的助手甲主动招呼王太婆,其后尾随着神医助手乙。
王太婆随即表示自己不是姓张而是姓王。但甲却继续与王太婆攀谈。在攀谈过程中,甲旁敲侧击地打听王太婆的家庭状况,王太婆没有料到的是,站在甲身后的乙已经将聊天内容用手机传给神医。得到情报后,神医助手丙出现,并向王太婆等人询问附近是否居住有一位神医。此时,甲、乙、丙三人便演起双簧,吹嘘神医的本领引王太婆上钩。不久,三人便利用王太婆的好奇心,邀请王太婆一起去找神医。
王太婆接受邀请不久后,神医出场。“赵老师,我是上次来过的啊,我妈的脚杆现在好多了,我今天就是专门来感谢你的。”丙在一番感谢后,提出请神医为王太婆等人看看的要求。“谁叫你到处给我宣传?”通常这个时候,神医会很生气,并责骂丙。但是在众人的要求下神医会答应看病。等到神医为甲、乙看过后,王太婆已对神医深信不疑。然而当王太婆提出看病要求时,神医断然拒绝。一番哀求后,神医答应王太婆请求。
“你今年62岁了,身体没有什么大病。屋头有两个娃娃,大的一个不在你身边,但是你很放心她,小的一个在开出租汽车,他最近可能有点麻烦……算了。”说完,神医转身就准备走。听到儿子会有事,王太婆急了,恳求神医道破天机。“见你可怜,我就破戒了。”于是神医便称王太婆额头上有朵小白花,并表示这样的东西只有他自己才能看见。
“小白花?啥子意思?是好事还是坏事?”王太婆问道。“啥子好事哦?肯定是坏事啊,只有花圈上的花才是白色的。”甲说道。此时,王太婆已经走进圈套。这时,神医开始危言耸听,称王太婆的儿子会出特大车祸,有可能丧生,就算是躲在家里不出去也不能避免。等王太婆提出愿意拿钱消灾时神医却拒收钱财,当然,神医还是免费告诉了王太婆化解方法。神医要求王太婆把家里的现金和首饰拿出来,他找张红布包起,再用黄纸画个符,把符贴到红布上面,然后放在家里神龛上,王太婆每天上香,过三个子时就能化解。此外,神医还提出,红布包的钱财越多,灾祸消得越快,并称这是天机,只能王太婆一个人知道,否则就会失效。
于是,王太婆取出所有存款,并将神医请到家中。拿到钱财后,神医焚香、祷告、画符。然而,趁王太婆不注意时,神医将包有钱财的红包调包。
“大姐,法事我给你做完了,这个包包放在神龛上了,每天记着上香哦!过三天就可以了……”实施调包后,神医溜之大吉。
王太婆每天虔诚上香,三天后,打开红布包发现里面的现金和财物已经变成一块肥皂了!
揭秘:骗子首先通过技巧掌握了王太婆家中情况,然后利用其对家人的关心引其入局。受骗者往往在众多骗子中难以寻得自己的主见,只能跟随骗子语言一步步落入圈套。
走势:这类骗局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十分常见,直至90年代中后期也十分活跃。目前市区已很难见到类似骗局,但在农村还真实存在。
2000年后“升级版”
打“张子”:数来数去钱就少了
简介:打“张子”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骗局,通常发生在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或者人员流动量大的菜市场、商业繁华地带。嫌疑人通常都是女性,作案人员为1-3人,受害人大多是30—50岁的男性或粗心的市民。
类似骗局:丢包诈骗信用卡诈骗换烟迷局
“张子”在四川话中指叠成叠的纸制物品,而在这种骗局中则是指成叠的人民币。在车站、码头等人流量大的商贸集散地,经常可以看到肩挑或者手提竹筐买水果的女性,其中有一部分专门从事“打张子”诈骗。
讲述:杨先生外出旅游,在成都某车站候车时,看见小贩挑着叫卖的水果十分新鲜,于是决定购买一些在途中享用。叫卖水果的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对杨先生十分热情。“26元钱的水果,她就收我25元钱,”杨先生感到非常满意,拿出一张百元大钞付钱。“找你75元。”该小贩一五一十地把找补的钱数清楚后递给杨先生,并热情地提醒杨先生清点。“等确认无误正准备把钱放进钱包时,那妇女却突然说,刚才找我的钱可能有错,要求重新清点一次。”当时,杨先生见该妇女可怜巴巴地望着自己,便把钱交给她重新清点。该妇女一番细心清点,确认没有找错钱。“我刚刚接过她重新清点后的钱,就听见旁边有小贩在喊‘城管来了’,”杨先生说,当时该妇女听见“城管来了”后挑起担子一溜烟就跑得不见踪影。
时隔近半个小时,杨先生在买烟时发现刚才买水果时找补的钱少两张20元面值的钞票。“肯定是被卖水果的妇女骗了,”杨先生说,当天他身上就只有两张一百元面值的钞票,除了买水果就再也没有花过钱,在仔细回想卖水果妇女的举动后,杨先生确定自己上当受骗。“如果我当天不是对自己身上的钱特别清楚,是很难发现被骗的。”杨先生说。
“卖水果的妇女是怎样拿走两张20元钞票的?”杨先生百思不得其解。
揭秘:上诉案例中骗子是在第二次清点的过程中,趁受害者不注意,将一些大面额的钞票捏在自己的手心来行骗的。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受害人支付的是小钞,骗子则会提出兑换你身上的大面额钞票的要求,后来的骗局和前一种情况一样。民警提醒,市民在外出购物的时候,碰到有找补的情况一定要小心,不要怕麻烦,找补的现金,哪怕刚才已经清点,但在放进自己的钱包前,还是要再次清点。此外近年来,这种骗局还有个升级版,在车站、码头等繁华场所购物时,对方在收到你的大额面值现金后,会趁你不注意用一张假币调换你的真币,然后要求你调换,这种方法和“打张子”属于异曲同工,都是使用障眼法,诈骗你的钱财。
防骗总结
防骗关键:少跟陌生人说话
“事实上,尽管随着时间推移,30年来骗子的招数在不断改进,但万变不离其宗,诱惑、粗心总是市民最难以摆脱骗子的关键原因。”李淦说,随着社会进步,市民的警惕性在不断提高。骗子能利用的,总是市民的疏忽。“像目前活跃在社会上的丢包诈骗、真假人民币调换,明眼人都知道非常荒唐,但却总有人落入圈套。”李淦说,推出防骗系列故事本身,就是为了能让市民从各种诈骗中了解骗子的根本伎俩,从而避免上当受骗。“总之,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少跟陌生人说话,是防止骗子布局的关键因素。”(记者 杨先武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