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城市绿地、维护生态平衡,贵州省凤冈县城管局公开向社会有偿引进200只野生麻雀,每只麻雀10元钱,并公布了该局的联系电话。据悉,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至上世纪90年代,凤冈县麻雀几乎绝迹。而由于失去了麻雀这一天然杀手,县城绿化屡遭虫害,循环往复的灭虫和绿地重植,让人疲于应付,县城管局遂作出有偿引起麻雀的决定。(8月14日《贵州都市报》)
小小麻雀,原本是那样命贱——— 它们曾是“四害”之一,由于经常偷吃粮食,与人夺食,在全国人民为吃饭发愁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然成了人们的心腹大患。于是,一声号令之下,全国各地掀起了“灭麻”风潮。据说有些麻雀在人们锅碗瓢盆的震天响声中,失魂落魄,不敢稍作歇息,以至于劳累坠地而死。可见当时的人们,真是欲置麻雀绝种而后快。
人们在那个年代要刻意办成的事儿,如今只在不经意间便实现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滥捕滥杀,麻雀数量正急骤减少,直到此时人类才恍然意识到,麻雀不仅吃粮食,还吃害虫,没有了麻雀,人类的日子还真不好过。于是小小麻雀,终于翻身了平反了,并且身价倍增———卖给餐馆的活麻雀每只也就一两块钱,凤冈县城管局开出10元钱一只的价码,算是创了麻雀身价的新纪录。
凤冈县引进麻雀的意图不可谓不好,但稍作分析便让人疑虑重重:这个地方引进了麻雀意味着另一个地方的麻雀减少,这且不论;每只10元的重赏之下,勇夫们必极力捕捉麻雀,为捕200只活麻雀将会置多少麻雀于死地?这也暂且不论;凤冈县与外县间并无“空中围墙”,外地麻雀不愿主动飞来凤冈县,说明该县生态环境至今仍不宜麻雀生存,引进200只麻雀后,它们又如何在凤冈县生息繁衍?总不至于圈养起来,圈养起来麻雀不能捉害虫,若不圈养麻雀定会飞走。毕竟,这10元钱不是麻雀的卖身契,它们可不认这个账。
这么一看,凤冈县有偿引进麻雀其实是一个馊得不能再馊的主意。从思想意识上说,这是一种急功近利心态的反映。道理是明摆着的,凤冈县与外界无“空中围墙”,如果该县的生态环境好转,不用花钱引进,麻雀自会飞来安家落户、生儿育女,这才是“引进”麻雀的根本之策。可凤冈县等不及了,试图立见奇效,立竿见影,所以急功近利地出此下策。从方式方法上说,这是一种“剐肉补疮”的做法,剐外地之“肉”补凤冈县生态恶劣之“疮”,以不惜牺牲麻雀的“自由迁徙权”、“选择权”,乃至不惜牺牲麻雀的“生命权”为代价,来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构筑人类的某种政绩——— 强行让200只无辜的麻雀生活在它们不愿意生活的地方,这大概也与人们提倡的 “动物福利”理念背道而驰吧!
其实,凤冈县有偿引进麻雀,与备受社会诟病的 “大树进城”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一种急功近利、剐肉补疮之举。所不同的是,大树进城之后无法自行出走,而麻雀是会飞的。不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任何急功近利之举都将徒劳无益,外地麻雀补不了凤冈县生态之“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