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合肥市召开“全市第二批招商小组表彰暨组建第四批招商小组”会议。据悉,第一批招商小组中的6名优秀成员已被提拔到副县级岗位,第二批招商小组中还将有多名优秀人员得到提拔重用。据了解,自2005年12月至今,合肥市共组建了3批1306个招商小组,成员达2917人。去年12月组建的569个招商小组目前所谈项目涉及资金66.2亿元。共有11个小组有资金到位,到位资金达1.87亿元(据《安徽商报》7月27日报道)。
不到两年的时间,合肥市就组建了3批1306个招商小组,成员达2917 人。招商优秀工作者将被提拔到副县级领导岗位,副县级领导岗位对招商工作者的诱惑力自然十分了得。
事实上,这样的招商运动并非合肥市的创造,全民招商俨然成了许多地方的“公开的秘密”,这样的“亲资主义”并非个案。笔者手头的例子就不少:江苏宿迁招商引资有“五条军规”——市直部门招商引资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整个部门不得推荐、提拔干部;无招商实绩的干部,一律不得提拔重用;助理类干部无招商实绩的,一律不得转正;并按未完成比例扣除下一年度每月干部职工的部分地方岗位补贴。安徽阜南县一名安监局长因为没有完成县里规定的招商任务被免职。为了吸引投资,河南沁阳3年出台了5个红头文件,给予投资方“超国民待遇”。看来,在政绩驱动下,一些地方的招商怪胎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应该承认,地方政府需要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提供利税支持,创造就业机会,官员需要招商制造政绩指标。但是招商引资应该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地方经济实力与发展容量,更不能无视法律制度底线。表面上看,奖励招商功臣官位,能提高招商人员工作积极性,但政府过分看重招商政绩,其副作用不容忽视。
干部选拔任用,本应该有十分严格的组织程序,组织部门应该从德能勤绩诸多方面综合考察拟提拔对象。不可否认,招商成绩是干部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提拔依据。按照如此政策逻辑推算下去,招商成绩优秀这一条就足够了,组织部门根本不用考察提拔对象的德才素质。以招商成绩论干部提拔,组织原则又体现在哪里?这对其他兢兢业业、德才兼备的干部是否公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难免有人为了获取副县级官位,一味追求招商引资数据。如果招商功臣不讲招商原则,招的是重度污染企业,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招的是高耗能企业,导致寅吃卯粮,透支发展后劲,把招商搞成“招伤”,怎么办?这样的招商,数据再美丽,除了给官员带来政绩指标与提拔机会外,对当地百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到底有多大好处?
作者: 叶祝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