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苏州七月二十一日电 题:芦苇“修复”太湖水 湿地守住“太湖美”
中新社记者 周建琳
近日,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五点五公里的湿地生态岸线“试点”进入专家视线,由江苏省环保厅、江苏省林业局、中科院湖泊研究所以及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专家教授组成的评估组,专程对苏州太湖生态湿地项目进行技术评估和可行性研讨。跟随专家们的脚步,记者踏上太湖生态湿地岸线,聆听各路专家如何守住“太湖美”的真知灼见。
芦苇是对付蓝藻的天敌之一
顶着烈日,专家们走进太湖旅游度假区湿地生态公园,但见碧波荡漾的太湖水面芦苇迎风摇曳,度假区建成的五十五万平方米共八百八十万株芦苇的生态湿地,成了蓝藻的一道天然“屏障”。专家称,由于芦苇根系发达,与蓝藻在争夺水中氮、磷元素的过程中有明显的优势,能有效地抑制蓝藻的生长,从而降低蓝藻大暴发的几率。尽管芦苇是对付蓝藻最有效的天敌之一,但本身对水质要求极高,没有一个合适的生态环境,芦苇很难存活。
从二00三年开始,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投资二亿元在太湖沿线集中打造了一条生态湿地岸线。这条生态湿地岸线不仅净化了水源、空气,调节气候,也抑制蓝藻的生长,从而降低蓝藻大暴发的机率。度假区负责人透露,今后三年内,该区每年将投入一亿元左右,把度假区中心十四公里的太湖岸线全部建成水生植物丰富、生物多样化、景观富有特色的生态淡湿地。未来的目标是将度假区九十公里的太湖岸线全部恢复生态湿地,把太湖建设成生态的、健康的太湖。
太湖生态湿地建设是个示范
置身苏州东太湖美景之中,并未让专家忘记“蓝藻”侵袭无锡时的心头之疼。从事三十多年太湖研究工作的江苏省环境科学会副理事长、高级工程师柴汉明站在岸边感慨良多:“今天东太湖的水质能保持这样好,苏州太湖生态湿地建设起到好的效果,是生态发展的成果,这给太湖治污提供了好的示范。”
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在建设初期就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旅游的突破口,将湿地保护与城市生态岸线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举行国际招标,在全世界寻找先进的城市生态岸线理念。经国内专家组评定,一致选择了澳大利亚“突出生态湿地,回归自然”的设计思想,并交由上海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进行规划设计,防洪大坝变为自然生态岸线的创举开始实施。同济大学负责这一项目的倪亦南教授说,恢复湿地,保持生物多样性,不只是具有景观价值,水生植物可以把污染物固定下来、吸收,起到减缓径流、保持水体营养平衡、净化水体的作用。
治理湖泊不能就“湖”论“湖”
“防范于未来,尽量要控制不受污染,现在苏州太湖的芦苇能长得这么好,那是因为环境好没受污染,真的污染了,种了芦苇都难以成活。苏州太湖度假区这块风水宝地如何保护好是个关键。”中科院湖泊研究所教授孔繁翔建议,治理湖泊不能就“湖”论“湖”,而应该控制外源,陆地上环境好了,湖里环境自然好。
“现在苏州太湖度假区这带水质很好,我觉得这得益于前期的规划和后期的管理。这里工业点源控制、农业面源控制等措施都已达到成效。”来自南京大学的吴长年教授认为,现在苏州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可持续发展,继续保持是个关键。
专家普遍认为,这种生态工程净化水质的方式很值得推广,但太湖水治理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在大量围网养殖、城市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农药等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还需要控源与修复、拦截等手段多管齐下。(完)